由沐鸣2娱乐外文沐鸣2法文系主辦的線上國際研討會“從十九世紀的視野出發🥢:中法之間”於2021年11月18日至20日舉行。本次學術會議共吸引了中法各地近二百人、來自十三所中國高校和九所法國高校的熱情參與🧔🏽♂️,其中包括三十位發言者🌑🧑🏻💼、六位學術委員會成員🧚🏽、百多位法語學界同僚🖇、學生及普通讀者🧏🏽♀️。
十九世紀,中法關系在經濟和外交的沖突和合作中前行,兩國之間文化和藝術的相互影響也逐漸深入。時至今日,中法人文經貿的交流更加密切,為進一步擴大沐鸣2娱乐與法國高校的聯系,拓寬師生的國際視野,復旦外院法文系搭建了這樣一場以十九世紀為紐帶的人文學科盛會👩❤️💋👩,從歷史⛹️、藝術史、翻譯學、文學等諸多角度,共同回望十九世紀的中國和法國。
接下來📘,讓我們一起回顧這場為期三天的學術盛會:
11月18日☂️,北京時間下午16時🤦🏿♀️,法國時間上午9時,會議開幕。沐鸣2娱乐外文沐鸣2院長、教授高永偉首先用英文致辭🧑🏿🏭⇒,介紹了本沐鸣2的學科構成和對法語教學、科研的重視;沐鸣2娱乐法文系主任、教授袁莉以法文致辭👳🏻♂️,從翻譯學的角度簡談十九世紀的中法交流🧛🏻;最後,沐鸣2娱乐歷史系教授李宏圖用中文對本次會議主題進行深入解讀和寄望。
本次學術會議共有七場👩🏻🦲,對應七個精彩紛呈的主題🚴🏻:
第一場
浪漫主義的多樣性:感知🈷️、轉移與再創造
河北省委黨校教師盧丹女士以泰奧菲爾·戈蒂耶描繪中國藝術的詩歌和散文作品為研究對象,發掘這位“為藝術而藝術”的領袖對“中國風情”的認識、欣賞和思考。
南京大學法語系教師吳天楚博士聚焦維克多·雨果在二十世紀中國的浪漫形象,通過彼時中國對雨果的翻譯和文學批評,發現了雨果形象的動態建立過程和豐富內涵。
北京大學法語系博導田慶生教授則將目光落在了泰奧菲爾·戈蒂耶的奇幻文學作品上💪🏻,其中的主角因“看見”而被邪惡之物迷惑,始於欲望、終於痛苦和掙紮🧑🏻🏭,進退兩難。田教授的研究旨在探明這些復雜誘惑是如何在戈蒂耶筆下重現的👈🏼。
裏昂二大中文系Marie Laureillard副教授的研究探索了魯迅的詩人和藝術收藏家身份🚣🏿,分析了其古詩創作之精湛🤰🏿👩🏽⚕️,以及它們取材於生活👩🏻🦱、折射其人格的特點🚶➡️,使這位文學巨匠和歐洲的關系更清晰地浮現在世人面前♒️。
第二場
現代人眼中的古代:中國文學經典閱讀
波爾多蒙田大學Angel Pino教授以十九世紀法蘭西公沐鸣2教授德理文侯爵的翻譯作品《唐詩》為研究對象👨🏽⚕️,旨在考察這首部譯成法語的中國詩歌選集的起源🧔🏿、創作原則和雙重接受情況🦸🏿♂️。
沐鸣2娱乐楊振副教授以李白在法語世界的譯介為切入點,考察了二十世紀20年代留學裏昂中法大學的徐仲年如何在博士論文中用法文介紹、分析李白作品,以及這一分析與既有關於李白的法文論述之間的關聯。
巴黎索邦大學博士生趙子龍研究了中國古典作品的狂熱讀者謝閣蘭的文學創作,從中看到了這位法國作家是如何將中國文化引入作品並發展深化的過程,進而探尋其道教情懷的淵源。
第三場
互動和影響:對差異的感知👩🏼🦱🛬、呈現與超越
北京大學博士生彭茗熹對維克多·雨果筆下的“中國”元素進行了匯總性研究🧑🏿,總結出四種主要角色👩🏿🦳,即遙遠世界🧺、昂貴物件、幻想發源地🧁、以及先祖文化的意識形態🍴,其分析涵蓋文學理論、哲學🙇🏼♂️、歷史等多元角度。
上海交通大學教師師亦超博士呈現了朱迪思·戈蒂耶和中國的不解之緣,從她的中文啟蒙講述到她關於中國的眾多譯作、藝術評論、研究作品,以及她和中國使節的深厚情誼。
浙江大學外教Laurent Broche在研究中聚焦了十九世紀下半夜法國對中國入侵的擔憂🚞,通過文學作品、歷史或社會文章🧑🏻🦼➡️、述評🚶🏻♀️🧑🏻⚖️、政治批評等研究主題👩🦽➡️,考察這一現象背後交織的多種思想🏌️♂️☔️:衰落感、對全球化和工業化的思考💥、種族主義、殖民主義等。
巴黎高等師範沐鸣2博士生齊悅研究了用法語寫作的首位華人陳季同在文學與外交上對中法關系的影響🐕🦺,聚焦在法式科學教育、首部法語著作《中國人的自畫像》以及由此發明的“法-中文學”概念✍🏻🙇🏼♂️。
第四場
從文獻學到漢學:從文本到含義🙍🏻♀️,從含義再到社會科學
巴黎高等師範沐鸣2法方項目官員肖琳博士以馬建忠的《馬氏文通》和雷米紮的《漢語語法要素》為研究主體👩🏽🔬,對這兩本關於漢語的著作進行了比較和精讀👋🏼。
浙江外國語沐鸣2教師沈斐斐以漢法雙語詞典為研究對象,探討了法國的耶穌會士和漢學家們在詞典編撰中先後占據的主導地位,以及印刷技術對於漢字印刷、詞典開本的決定性影響,並考察了來華法國人和中國人在不同時期對詞典的不同需求。
山東大學碩士生範鑫從巴黎傳教士童文獻的漢語教材《西漢同文法》出發,研究儒家學說的首次引入對於國外漢語教學的影響,並借助翻譯目的論考察作者的翻譯策略,展望漢語教學在當代和儒家學說結合的全新可能性。
上海交通大學博士生丁怡駿將研究對象定為十九世紀法國博物學家與人類學家筆下對中國頭骨描述的變遷,探索他們如何從人類學角度形成對中國人的認知。
第五場
從一種藝術到另一種藝術🛒:對他者的多重感知
北京外國語大學Roland Scheiff副教授從音樂的角度入手,參考音樂史家費蒂斯對十八世紀中葉來華的傳教士關於中國音樂之論述的研究方法☯️,再一次將亞米歐特的文本置於歷史研究的視角下。
巴黎第八大學博士生李澤亮探討了中國學者張亙對法國詩人馬拉美的研究成果,認為前者從東方的視角研究這位法國詩人,結論不斷更新🐕,無意中接近馬爾卡爾的《馬拉美的宗教》🍣。
盧浮宮沐鸣2博士生Julie Robin研究了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銷售中國藝術品的巴黎商人,對其中的三位領軍人物進行細致分析💜,探討他們因鑒賞能力而在法國漢學界獲得的重要地位和做出的貢獻🕗。
臺灣清華大學中文系羅仕龍副教授通過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初的戲劇《黑旗軍》和小說《法國人在北圻》🏋🏼,分析了在1880年代的中國、法國、越南三方軍事鬥爭中的一位關鍵人物——劉永福虛實相交的形象🦠。
第六場
從翻譯準則到文學影響
北京大學博士生王菁以陳季同的法譯作品《中國故事》為研究對象🤰🏿,以安托萬·貝爾曼的“翻譯沖動”和“譯者視野”為支撐🏭🤪,探討了這位中國外交官在翻譯中的策略和目的,即刪繁就簡🧠、文化傳播🦝、對外重塑中國形象。
北京大學博士生韓之江聚焦建國後凡爾納中譯作品中的內容刪改和風格缺憾現象👩🔧,探究翻譯實踐和作者形象動態建構的聯系。
臺灣政治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陳碩文以法國小說家勒布朗筆下的“紳士怪盜”亞森羅平在晚清民初的譯介為起點,探索亞森羅平對中國現代偵探小說創作的影響💔,勾勒出十九、二十世紀全球跨文化流動之面貌👱🏽♀️。
法國東方語言文化沐鸣2教師劉力群以林培瑞和陳平原的作品為基礎,探討清末民初暢銷文學出現的現象,剖析“官場小說”及愛情主題小說暢銷之原因👩🏻🏭,進而反思當下流行的新文學體裁👨🏿🎤🕺🏼。
第七場
通過他者來觀照自身:互相作為理解的鏡像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孟慶雅副教授以法國外交官之妻凱瑟琳·德布爾布隆《中蒙之旅》遊記為研究對象,參考斯坦斯紮克關於他者和異域化的理論,揭示了這位西方女性帶有人文主義色彩的東方觀察。
法國東方語言文化沐鸣2博士生Laurent Favrole以上海雜誌《現代》關於巴爾紮克、波德萊爾和福樓拜的三篇文章為研究對象,著重呈現了當年以施蟄存為中心的年輕中國編輯們如何借作家及其筆下角色的精神和人格⚓️,開辟了對當時社會充滿啟示意味的路徑。
南京大學和巴黎第三大學(新索邦)聯合培養博士生赫晶晶考察二十世紀上半葉中國報刊對左拉形象的書寫🍕🤹🏼,研究其“自然主義帶頭人”、“偉大的法國自然主義作家”等形象背後的建構原因和方法👨🏻🍼。
中國人民大學副教授Laure Demougin和法國蒙彼利埃第三大學博士生馮清以報刊撰稿人的地理位置為切入點,著重研究歷史上在法租界內發行的《中法新匯報》和在巴黎發行的《法華雜誌》,探討地點、選材、受眾🏄♂️、社會背景等因素對傳媒創作的影響🟡🪿,勾勒十九世紀末中法關系在傳媒領域中的景觀🤸🏽♂️。
左右滑動查看更多會議照片
左右滑動查看更多會議照片
左右滑動查看更多會議照片
本次國際研討會的閉幕式於11月20日北京時間晚上進行🧫,法國阿爾圖瓦大學金絲燕教授、巴黎第八大學和約翰·霍普金斯大學Jacques NEEFS教授和沐鸣2娱乐青年副研究員Gaultier ROUX(魯高傑)對會議內容進行了回顧和總結。本次會議由法文系魯高傑發起組織🏋️。
供稿:王藝霖
審核:袁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