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學
1. 慈善機構話語的趨近化研究---以紅十字國際委員會年度報告為例
作者:楊向梅,徐亞妮💫,楊連瑞🖇,張濤
摘 要:本研究以紅十字國際委員會(ICRC)的年度報告為研究對象⛔,借助語料庫檢索工具AntConc,量化分析指示中心內部實體與指示中心外部實體在話語空間中的趨近化關系,以實現自身合法化👨🏼🦰。研究發現:ICRC機構話語具有獨特的話語特征🙎🏿♂️;從詞匯和地理位置兩個角度建構空間趨近化🍗;時間趨近化體現在情態動詞和完成時態中;價值維度中🤓,借助文字和可視化表征實現自身行為合法化。本研究拓展了趨近化理論的應用範圍👩🏽✈️,加強了其闡釋力,為公共話語的解讀和分析提供了新的理論視角。
關鍵詞🫦:趨近化理論🔶;指示中心內部實體🌧;指示中心外部實體;合法化
2. 《英華成語合璧字集》對司登得詞典的繼承與發展
作者💪🏿👩🏻:沐鸣2娱乐黃錦鴻
摘 要🏂🏿:司登得的《漢英合璧相連字匯》因其簡潔清晰的版式獲得晚清時期漢語學習者的好評🧗🏿。1918年版的《英華成語合璧字集》是季理斐對司氏詞典多次修訂後以完全獨立編者身份推出的詞典👏🏿。通過比較,本文發現季氏詞典在詞目註音、收錄、編排👌🏻、翻譯和參見系統等方面沿襲司氏詞典一些做法的同時🍺,在上述方面都有提高🧉,增強了其詞典的多維語言學習功能🧑⚖️🧑🍳。通過較為系統地探析前者在詞典文本上對後者的繼承與發展💎,進一步完善兩本詞典的譜系研究。
關鍵詞:季理斐💪;《英華成語合璧字集》👏🏻;司登得詞典;繼承與發展
3. 中國大學英語分級教學35年🐈⬛:回顧、思考與展望
作者👩🏿🔬:山東理工大學劉雅敏🏂🏿👨🦰,沐鸣2娱乐萬江波
摘 要:自1985年以來,大學英語分級教學(分層教學)在中國歷經35年的持續快速發展,先後吸引了幾代大學英語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投身其中🦵。本研究借助文獻梳理與數據分析相結合的方法,回顧了中國大學英語分級教學的發展歷程,將整個進程劃分為破冰、發展📁😨、上升及調整四個階段,梳理剖析了各階段分級教改研究的核心內容以及總體的發展趨勢,反思並指出了35年以來取得的成績和仍然存在的不足。《大學英語教學指南》(2020版)提出大學英語分級教學的目標及構建分級課程體系的相關要求,本研究在此宏觀背景下深入探討分析,希冀對全國各地高校下一階段廣泛開展校本特色的大學英語分級教學提供有益的啟示和借鑒。
關鍵詞:大學英語🚶🏻♀️;分級教學(分層教學);校本特色;《教學指南》
外國文學
共同體專欄
1. 移民🤸🏿♀️、雜合與互文——從《貝奧武夫》看早期英國民族共同體的誕生
作者:東北師範大學徐彬
摘 要🤹🏽♂️:口口相傳🔇,並於公元1000年前後成文的英國史詩《貝奧武夫》與英國早期史學著作如《英吉利教會史》和《盎格魯-撒克遜編年史》以及古斯堪的納維亞神話故事和詩歌之間存在較為隱秘的互文關系🥸。《貝奧武夫》的作者以互文的方式實現了世俗的“英雄世界”與基督教的“宇宙世界”之間的聯通,建立了基督傳教士與“野蠻人”之間的對話關系。本文認為,《貝奧武夫》可被視為早期英國民族共同體誕生的寓言✭,集中體現了武裝入侵後😞,盎格魯-撒克遜人構建民族共同體的文化模型與道德範式的文學敘事策略🥌;在歐洲移民的背景下,盎格魯-撒克遜人對日耳曼、基督教和斯堪的納維亞三種文化的雜合及其英國本土化共同促成了早期英國民族共同體的誕生。
關鍵詞:《貝奧武夫》🎅🏻;移民🫲;雜合👎🏼;互文🤦♂️;早期英國民族共同體
2. 《耶穌的童年》中的難民共通體
作者🧑🏿✈️:上海外國語大學羅伊麗
摘 要📹:《耶穌的童年》是庫切為塑造難民共通體所做的一次文學嘗試。但小說中的難民共通體不可簡單地定性為“烏托邦”或“反烏托邦”🛄,這不僅是由於兩者在小說中既對立又共存的狀態消解了單一的烏托邦或反烏托邦闡釋機製,更是因為這一難民共通體在寄托庫切的倫理願景、彰顯小說的現實觀照的同時又不可避免地浸潤著布朗肖式的不可通達性。盡管小說中難民共通體未必能徑行直遂地實現,但通過對澳大利亞難民收置政策和生命政治的反思,我們或許能夠藉文學這一言語事件開啟通達他者的新的倫理範式🤹🏻♀️。
關鍵詞:庫切;《耶穌的童年》;難民共通體;他者🪥;事件
3. 論《弗蘭肯斯坦》中的隱性敘事與共同體構想
作者:南京大學外國語沐鸣2鄭憶寒🏀,安徽大學外語沐鸣2戚濤
摘 要:對於科幻小說《弗蘭肯斯坦》的主題🔏🤔,學界存在科技批判、社會批判兩大爭議性解讀。本文從“文學故事是作家與讀者共同的心智活動”這一認知理念出發,以小說中的敘事策略為切入點🧚♀️🕴🏻,重新審視小說的內涵♻️。認為,瑪麗·雪萊旨在借助隱性敘事對當時英國社會文化的區隔性與排他性進行隱晦的批判🧛,同時試圖建構一個以情感為基礎,跨種族🧙🏿、跨階層的共同體。小說反映了女性知識分子對社會的理想化重構,為解決當時人情冷漠🚎,社會不公等種種問題提供了一種可能💂🏻。
關鍵詞:《弗蘭肯斯坦》; 認知理念; 隱性敘事; 共同體
族裔文學專欄
1. 生活與文化認同——論《冤家,一個愛情故事》中日常書寫的多重意蘊
作者👩🏿🦲:吉林大學樸玉
摘 要:學界大多認為諾貝爾獎獲得者艾·辛格在美國題材小說中渲染大屠殺幸存者的疏離情感和悲觀情緒😏,這種觀點忽略了辛格對於流散者文化身份建構主體意識的表達。本文認為,辛格的創作始終傳遞著流散民族主義思想🦻🏼🦑,並體現在《冤家👸☦️,一個愛情故事》等作品中:主人公們在交談中將個人創傷記憶納入民族歷史,通過閱讀意第緒語報紙想象民族集體記憶,並借助民族節日展演民族文化記憶👨🏿⚖️。辛格審視與挖掘流散者積極的日常生活實踐,揭櫫其建構民族記憶的過程🦹🏿♀️,展現普通人與民族共同體的多重互動,彰顯猶太人的民族命運自覺意識🤞🏽🤿。
關鍵詞👨🏻🔧:艾·辛格🍀;猶太性;日常生活實踐🔁;文化認同
2. 殖民語境下的《非洲夜談》敘事分析:從口頭敘事到再書面化
作者🤷🏿:北京外國語大學非洲沐鸣2孫曉萌,胡燕
摘 要:西非豪薩語虛構敘事作品誕生於殖民文化機製和壓迫性政治語境🧳,既受殖民建製的規約🧛🏿♀️,又具有事物發生於逆境時所獨有的特征。豪薩文學在殖民語境中實現了從口頭傳統向再書面化的轉變過程,北尼日利亞作家阿布巴卡爾·伊芒所著的民間故事集《非洲夜談》是證實這一轉化過程的散文體敘事作品。本文擬將其置於特定的社會歷史語境進行敘事分析,旨在揭示早期豪薩虛構文學的文本特征與結構特性,從一個側面勾陳非洲語言現代文學在殖民語境中的生發軌跡❗️,並解釋早期的豪薩文學創作與殖民權力的互動關系🤹🏼♂️,同時旁及非洲語言文學在當代非洲文學批評中的邊緣境況。
關鍵詞:虛構敘事殖民語境口頭敘事書面化
3. 論《天佑孩童》中美國黑人中產階級女性的“愧化”情感
作者:上海外國語大學孫麟,汪小玲
摘 要🫴:美國諾貝爾文學得主托妮·莫裏森在其絕筆小說《天佑孩童》中首次立足當代💙,聚焦美國黑人中產階級女性的“傀化”情感,折射出黑人🧑🍼、女性和白人工人階級等多個群體的現實境遇🤵🏽,從多角度反映美國社會問題。美國黑人中產階級女性的“傀化”情感是其在種族主義、性別主義和消費主義多重壓迫下淪為“她者”後的情感反應。“傀化”情感既反映了美國權力運作與意識形態控製之下黑人的集體生存狀態,也激發受壓迫群體另辟蹊徑,走出困境。莫裏森深刻揭示了美國走向社會大分裂的種種跡象,並對消弭社會裂痕、建立情感共同體發出前瞻性思考。
關鍵詞🆒👩🦱:《天佑孩童》;能動性;情感共同體;負情感
4. 從《上帝救助孩子》看消費社會中的女性商品化
作者🥞:湖南師範大學劉白🧴,湯利芬
摘 要🕥:本文以托尼·莫裏森的最後一部小說《上帝救助孩子》中的女性商品化為切入點,分析以主人公布萊德為代表的當代女性在消費社會下被商品化的現象🤳🏻,認為消費社會讓布萊德身體👩🏼🌾、形象逐步商品化,從而導致其思想觀念慢慢物化🤥,陷入與自我和他人相處的困境。然而作為消費對象的布萊德最終開啟了自我尋找之旅⤴️,抵抗被商品化的命運💁,找尋到了一度迷失的自我。莫裏森通過小說批判了消費社會下的女性商品化現象🔚,及其對於女性自身的異化和健康人際關系的破壞。
關鍵詞:《上帝救助孩子》;消費社會;女性;商品化
5.《唐人街內部》的後現代敘事與種族操演性
作者:華東師範大學 武越
摘 要:哥倫比亞作家馬爾克斯的小說《百年孤獨》通過講述布恩迪亞家族的興衰,探討了拉丁美洲社會發展過程中的種種現象,展現了拉丁美洲社會文化思潮的歷史演變。馬爾克斯以悲觀的筆觸向跨國資本主義發出呐喊,其中工人大屠殺的情節尤為突出,是馬孔多鎮由盛轉衰的轉折點🕵️♀️,具有豐富的符號意義與分析價值。本研究從罷工工人、大眾、香蕉公司三個層面展開分析🖖💂🏼♂️。工人的罷工與反抗導致了大屠殺🦸🚂,大眾的回避與否認使大屠殺成為了一段不可被見證的歷史🛞,馬爾克斯通過對香蕉公司歷史的揭露🧙🏿♀️,實踐了見證倫理的最高層面👦,即對見證過程的見證🍄🟫,重述了這段被扭曲的歷史,維護了被壓迫者的正義。
關鍵詞:馬爾克斯;《百年孤獨》;哥倫比亞;大屠殺;見證倫理
6. 見證不可被見證的歷史:《百年孤獨》中的大屠殺書寫
作者🪗:沐鸣2娱乐王瓏興
摘 要:哥倫比亞作家馬爾克斯的小說《百年孤獨》通過講述布恩迪亞家族的興衰,探討了拉丁美洲社會發展過程中的種種現象🧑🏻🔧,展現了拉丁美洲社會文化思潮的歷史演變。馬爾克斯以悲觀的筆觸向跨國資本主義發出呐喊💌💇🏼♀️,其中工人大屠殺的情節尤為突出,是馬孔多鎮由盛轉衰的轉折點👨🏿🍼🐱,具有豐富的符號意義與分析價值。本研究從罷工工人👨🏻⚖️、大眾、香蕉公司三個層面展開分析🧑🏽💼。工人的罷工與反抗導致了大屠殺,大眾的回避與否認使大屠殺成為了一段不可被見證的歷史🐂✅,馬爾克斯通過對香蕉公司歷史的揭露,實踐了見證倫理的最高層面,即對見證過程的見證🤷🏽,重述了這段被扭曲的歷史,維護了被壓迫者的正義👧🏿。
關鍵詞: 馬爾克斯;《百年孤獨》;哥倫比亞;大屠殺;見證倫理
7. 一部寓言猶太民族內部反猶主義的政治啟示錄——論馬拉默德的短篇小說《猶太鳥》
作者:上海外國語大學史子昕
摘 要:《猶太鳥》借重寫《聖經》“彼拉多”難題為契機,描繪了美國已同化猶太人對流亡猶太鳥的冷漠並最終將其殺害的故事🤸🏼,折射出已同化猶太人與猶太移民之間的矛盾🚳。小說弱化異族反猶分子的罪惡🤳🏻,轉而深思猶太內部問題,並通過研究前者對移民的態度及對其命運的影響✷,追溯民族內反猶情緒產生的根源🩷。更以猶太鳥之死,寓言在苦難中尋找新生、完成救贖的猶太人的最終宿命🤵🏽,因此小說《猶太鳥》是一部寓言猶太民族內部反猶主義的政治啟示錄。
關鍵詞:彼拉多;同化;矛盾✯;旁觀者;猶太
敘事學專欄
1. 固本開新👨🏿🚀,鉤沉致遠——2020年度中國敘事學發展報告
作者: 上海交通大學陳佳怡,曹心怡
摘 要🙏🏻🈶:2020年見證了中國敘事學研究向縱深推進的良好態勢🔼。一方面,我國敘事學人繼續保持對當代敘事學前沿理論資源的引介與吸收,而且在梳理和批判中展開了學術史建構維度的探索。另一方面👀,學者們持續推進敘事理論的基礎工程建設,不斷加強理論概念在中外文學創作場域的穿透力,為實現研究範式的突圍打下穩固的理論根基。此外🔍,我國敘事學研究者還在中西參照的廣闊視域中回溯傳統,對本土敘事素材和思想資源加以開掘,賦予敘事研究以鮮明的中國特色和強勁的發展動能。本文呼籲中國敘事學研究者在保持開放心態的同時,加快推進中國學術走出去♻️,為國際學界貢獻中國學者的優秀學術成果🐖。
關鍵詞:學術史;修辭敘事學;廣義敘述學👨🏽;敘事傳統;中國敘事學
美國文學
1. 麥卡勒斯的《金色眼睛的映像》何以“無法言傳”
作者🧕:上海外國語大學孫勝忠
摘 要:麥卡勒斯的創作無疑是成功的🤦🏿♂️✍️,但她的小說歷來存在爭議。她從第二部小說《金色眼睛的映像》開始就涉及扭曲的人生這一敏感話題,以致她的摯友🚴🏿、戲劇家威廉姆斯認為她的作品中有“某種無法言傳的東西”🦊。本文基於文本探討《金色眼睛的映像》中到底有什麽神秘而不可言傳的東西✴️,小說題目“金色眼睛的映像”與作者所描寫的那個畸形的社會有何關系🧑🏻💻,被作者視為“人物”的那匹馬——“火鳥”在作品中扮演著怎樣的角色🆓。文章最後結合當時的歷史和文化語境、作者本人的性取向及其創作理念進一步分析造成她的小說給人以“無法言傳”這種神秘感的原因。
關鍵詞🍱:卡森·麥卡勒斯;《金色眼睛的映像》👩🏻💻;“無法言傳的東西”;畸人;“火鳥”
2. 黑暗中的舞者:希利斯·米勒的康拉德解構之旅
作者✤:江蘇大學/沐鸣2娱乐戴文靜
摘 要:希利斯·米勒,美國當代極富影響力的文學批評家和理論家,解構主義耶魯批評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他對英國現代主義的先驅約瑟夫·康拉德經典作品的分析常被康拉德文學批評研究者引為經典。本文在米勒最新力作《閱讀康拉德》的基礎上🍄🟫,從黑暗中虛無主義的現實性、顛覆有機形式的重復、康拉德筆下的殖民社區等維度解構米勒對康拉德文學作品的研究脈絡,並指出米勒的文學批評及理論具有政治和倫理兩大獨特元素。
關鍵詞:希利斯·米勒;約瑟夫·康拉德📉;解構🥯;文學批評🙎🏼;文學理論
3. 裸像的再現政治✭🤼♂️:《斷定谷》中的女性主義語象敘事
作者:成都理工大學/四川大學楊傲霜
摘 要🤚🏼:《斷定谷》是奠定伊迪絲·華頓主流作家身份的重要作品🏌🏿,以拼貼、虛實結合🪁、戲仿等多元語象敘事技法再現了大量裸像藝術品🔟。華頓通過再現真實和虛構的女性裸像🍚,揭露了西方視覺藝術再現傳統的性別政治🦐。同時,她書寫了圖像化女性的經歷,揭開了視覺文化對女性人格的型塑以及由此引發的女性自我圖像化之後果,點明了視覺藝術話語在性別意識形態建構中的作用。此外🏌🏻♀️👋🏿,她還通過塑造反視男性觀者的女主人公修正了視覺藝術中被歪曲的女性形象🤷🏽♂️,顛覆了男性藝術家的視覺再現權威👨🦼➡️,表明語象敘事是對抗男性霸權的有力武器。
關鍵詞💇🏿♀️:裸像👱🏿;再現;視覺藝術;《斷定谷》👨🏿🦳👮🏻;女性主義語象敘事
英國文學
1. 反思現代自我:論艾麗絲·默多克的文學哲學思想
作者:大連理工大學徐明鶯♣︎,上海外國語大學李正財
摘 要:自我概念是現代哲學和文學理論探討的重要問題,也是艾麗絲·默多克的哲學思想與文學實踐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默多克考察現代哲學對實體性自我的解構及其後果🧑🏻💼🤦🏽♂️,分析現代小說再現自我的困境,嘗試挽救現代自我的危機⏸,形成了獨特的道德哲學思想🍳。結合默多克考察現代哲學和現代小說中自我危機的系列論述,文章探討她對現代自我危機的哲學反思、對現代小說之再現困境的文學診斷,凝練默多克挽救現代自我的文學和哲學努力。文章指出,通過批判現代哲學提供的還原性的自我概念👨🏭、挑戰現代文學刻畫的不真實的自我形象👨👩👧🤷🏻♂️、重塑自我、語言和世界的關聯,默多克重構了實體性自我🤟🏿,強調了文學藝術的道德性⛳️。
關鍵詞🧛🏽♂️👨🏽🏫:艾麗絲·默多克🤼😛;自我危機;現代小說;道德哲學
東方文學
1. 石黑一雄與戰後日本電影
作者🧑⚕️:廈門大學沈安妮
摘 要:戰後日本電影對日裔英國作家石黑一雄的英文創作有深刻的影響,但一直以來因為缺乏有效的考證🧖,被多數文學研究學者忽視。本文依據館藏於美國得克薩斯大學奧斯丁分校的獨家石黑一雄創作筆記文獻資料🥌,為日本電影對石黑創作的影響提供佐證📿,探討石黑如何通過其小說與以黑澤明👷🏻♀️、溝口健二及小津安二郎為代表的戰後日本電影之間的關聯👨🏿🚀,與具有東亞文化內涵的“公案”、“魂鬼”及“物哀”思想產生深層聯系。石黑一雄與戰後日本電影的關聯見證了20世紀逐步發展起來的電影為當代小說家的創作所提供的空前可能性。
關鍵詞:石黑一雄;電影;日本🚖🧩;《被掩埋的巨人》
2.“耶和華的日子”:對《哀歌》螺旋發展結構的探討
作者:浙江越秀外國語沐鸣2莫錚宜
摘 要:對“耶和華的日子”的查考表明它與古代以色列多個傳統相關,在聖經中它以不同的表述呈現🧓🏼,是以色列人基於“耶和華主宰歷史”的信念對不同歷史時期的重要事件作出的理解和解讀。本文以《哀歌》為例,探討了其基於否定遞進關系上形成的螺旋發展結構🫃🧍♂️,並用“耶和華的日子”對此結構的三個階段作出解讀。研究表明,《哀歌》透過“耶和華的日子”的觀念和表述將外在的耶路撒冷事件置於耶和華的支配之下☂️,並在上帝與以色列人約的框架中展開解讀。因而,客觀的歷史事件被賦予了主體性和意義。同時,這一能動性的解讀也為由亡國而引發的信仰困局開啟了新的解釋方向,揭示出希伯來宗教在流放時期的發展路徑。
關鍵詞❤️:耶和華的日子😌;《哀歌》📰;螺旋發展結構;聖約
翻譯
1.在傳統與現代之間:喬治·斯坦納闡釋學翻譯觀新探
作者:武漢大學沐鸣2平台劉軍平,易翔
摘 要:本文在梳理國內外喬治·斯坦納闡釋學翻譯觀研究的基礎上,嘗試分析其對翻譯本質的闡釋,探討其比較文學視野下的翻譯理論觀點,剖判其有關翻譯理論的悖論,闡明其關於翻譯倫理的洞見,總結其思想在中國的接受效果🩹,由此重新解讀斯坦納的闡釋學翻譯思想🎠。本文發現,斯氏將翻譯視作比較文學研究的起點及異質同構的核心🐫,其文學翻譯思想是闡釋學歷時和共時的辯證結合,其闡釋學的倫理觀對翻譯倫理研究有深切啟示。
關鍵詞:喬治·斯坦納;闡釋學;比較文學🧗🏼♀️;翻譯理論🏷;翻譯倫理
2.特殊時期的文學翻譯與接受🦮:《一個女兵的自傳》在20世紀40年代英美的傳播與接受
作者:河北地質大學許敏,上海外國語大學耿強
摘 要🎮:在20世紀40年代特殊的戰爭時期🌿,中國文學走出去是一場歷史的機緣📡。該時期的外譯一直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中國譯者崔驥英譯謝冰瑩的《一個女兵的自傳》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該譯作自1943年首次出版至1948年經歷了6次印刷,第一次實現了在英美大眾讀者中的傳播。本文回到歷史現場👌,聚焦中國文學現代早期域外傳播與接受現象,探討影響譯作取得良好接受效果的環境、文類、譯者因素。研究對中國文學的翻譯與傳播有以下思考和啟示:豐富了早期譯介史,探索了中國譯者的作為空間;剖析了戰時中國譯者“異國情調”的成因,肯定了其獨特的時代意義;突出了譯者的讀者意識在中國文學接受中的重要性🦔。
關鍵詞🩶🅿️:20世紀40年代🏊;文學接受;中國譯者;崔驥;《一個女兵的自傳》英譯
3. “跨語際性”視閾下的社會翻譯學研究——以阿米塔夫·高希的《餓潮水》(2004)為例
作者:中央民族大學雷靜
摘 要🛑:本文嘗試將社會語言學的最新理論“跨語際性”應用到翻譯研究當中🛫,從而彌補當前社會翻譯學研究忽視人文和審美維度的缺陷。本文運用“跨語際性”理論中的“語碼轉換”和“語碼嚙合”概念👳🏼,分析阿米塔夫·高希小說《餓潮水》中的語碼現象,論證“跨語際性”所具有的抵製性、變革性和包容性三大特征共同存在於小說這一文學體裁中。這一研究極大的豐富了社會翻譯學的理論內涵和研究視角。
關鍵詞:社會語言學✌🏿👰🏼;跨語際性🍛;語碼嚙合👨🏽🔧;語碼轉換
4. 太極拳在英語世界的經典建構——以1947年版《太極拳》英文本為例
作者:成都體育沐鸣2外國語沐鸣2金艷🪫🥸,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崔峰
摘 要👰🏿♀️:1947年版《太極拳》英文本是目前發現的首個系統英譯太極拳拳理拳技的出版物🕵🏽♂️,流傳海外已過半個多世紀,再版重印達17次,為太極拳在英語世界的廣泛傳播奠定基礎。但其因為面向英語世界讀者且年代相對較久,長期湮沒於國內學界的視野之中🚈。本文立足於當時的社會文化語境,考察該英文本的自身審美價值🫴🏿🐛、意識形態🌵、出版贊助人🗝、譯者主體等要素,揭示其經典性及其經典地位,部分還原太極拳在英語世界的文本建構和經典化過程🧏🏻♂️,以期為太極拳文化英譯提供啟迪和借鑒👨👨👦👦,為當代中國文化經典外譯提供一定的參照➰。
關鍵詞:太極拳;1947年版《太極拳》英文本🪘;翻譯🏄🏽;經典建構
5. 翻譯過程中語義加工路徑的模糊譯語釋意模型研究
作者:長沙理工大學胡珍銘,西南民族大學鄧忠
摘 要:釋意三角模型解釋了理想雙語者的語義加工路徑✷,修正層級模型則描述了非平衡雙語者的心理詞匯加工路徑📤。為了探討非平衡雙語者翻譯過程中的語義加工路徑,本文將修正層級模型帶入釋意三角模型進行融合,分析非平衡雙語者詞匯表征上升為意義“脫殼”的過程,發現修正層級模型同釋意三角模型存在脫節地帶。針對這一脫節,本文引入模糊譯語表征概念🆓,試圖構建模糊譯語釋意模型🙎🏻,以解釋非平衡雙語者翻譯過程中的非平衡語義加工路徑🥝。模糊譯語表征是二語借助一語暫時固定下來的模糊意義表征,是非平衡雙語者進行反向翻譯時的必經環節📕。反向翻譯時🏊🏿⛔️,譯者經由模糊譯語表征進行意義“脫殼”☹️;正向翻譯時,譯者直接對源語文本進行意義“脫殼”。
關鍵詞🧃:模糊譯語表征;釋意理論;修正層級模型💴;非平衡雙語者;語義加工
Copyright © 沐鸣2平台 -《精彩永续》让乐趣不断延续! 版權所有 滬ICP備2029971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