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4月13日,外文沐鸣2多語研究創新團隊邀請廣東外語外貿大學雲山青年學者彭紅英博士為我院師生進行了題為 “To What Extent Can We Generalize from Individuals?”的在線學術講座。講座由外文沐鸣2教授💇🏽👨🦽、多語研究創新團隊帶頭人鄭詠灩主持🏄🏽♀️。沐鸣2以及校內外近50名師生在線參加了本次講座。
彭紅英在講座中首先簡單介紹了本次講座涉及的兩篇國際期刊高水平論文👨🏼🦲。她這兩個實證研究采用同一個研究範式💔,研究了移動輔助的自主語言學習(IMLL)這一現象中學習者個體以及學習者第二語言發展兩個方面。接著她介紹了這兩個實證研究的研究背景🤷🏻♀️,包括二語學習和發展中關於學習者個體的研究以及移動輔助的自主語言學習的概念與特征等。她特別指出目前IMLL相關研究在方法論上面臨著諸多挑戰🚶♀️➡️,並提出從“自下而上方法論(Bottom-up methodology)”出發,采用個體為中心(person-centered approach)的研究方法可以很好地研究IMLL現象中的復雜性和異質性🕰,並介紹了此方法中最具代表性的聚類分析方法(Cluster analysis)。
接下來彭紅英分別介紹了兩個實證研究🧕。研究一主要介紹了IMLL環境下學習者的個體學習特點。在這項研究中彭博士對238名中國非英語專業大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考察他們的移動語言學習經歷、學習動機↗️、學習情緒以及英語自測水平👐🏽。通過聚類分析的方法,研究發現了六種學習者類型,她對比總結了不同類型學習者的動機、情緒😭、語言水平和技術使用特點。研究二主要探討了“時間序列聚類分析法(Time-series cluster analysis technique)”在分析IMLL環境下學習者二語寫作復雜度發展過程中的優勢。在這項研究中她對9名中國非英語專業大學生的英語寫作進行了為期10個月的追蹤,考察他們的英語句法復雜度發展狀況。該研究結果顯示,采用時間序列聚類分析能夠從9名學習者的寫作文本中提取出具有一定共性的發展模式🕵🏼。彭紅英從理論上和方法論上總結了該研究帶來的啟示,並提出了對未來研究的展望。
彭紅英利用新穎的以個體為中心的研究方法,探究了中國外語學習者移動自主學習的特點,引起了聽眾的廣泛興趣🩵。鄭詠灩對講座進行了精彩的點評,並與彭紅英就復雜動態系統理論如何與外語課堂研究進一步相結合的問題,“自下而上的研究方法論”,以及復雜動態系統理論遍歷性等問題與彭博士展開了討論。參會師生積極提問🏃♀️🦒,彭紅英給予了詳細解答。最後鄭詠灩教授對本次講座進行了總結🎻,講座圓滿結束。
Copyright © 沐鸣2平台 -《精彩永续》让乐趣不断延续! 版權所有 滬ICP備2029971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