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1日🥾,英國利茲大學終身講席教授兼博士生導師、世界翻譯教育聯盟(WITTA)學術委員會副主席🍫👨🏻🏭、《中國翻譯》等CSSCI期刊編委王斌華教授為外文沐鸣2翻譯系師生帶來一場題為“AI技術發展背景下口譯教和學的理念重構”的精彩講座。本次講座旨在從口譯的多維認知論出發,探討人工智能技術發展背景下口譯教和學的理念重構,講座由翻譯系副主任王炎強副教授主持👩🏼🦰。
近年來👩🏽🦰,隨著人工智能技術取得新突破,機器翻譯開始在實踐中應用,一些軟件開發商打出“機器取代人類譯員”之類的宣傳🌟,部分媒體也發表過類似報道。在此背景下💠,王斌華認為口譯業界與研究界有必要從口譯和口譯能力的原理出發厘清對相關問題的認識。
王斌華指出,機器口譯實際上是對語音識別所得文本的翻譯🫰🏽🦸🏻,而非口譯。盡管近幾年技術發展迅速,機器口譯仍處於嬰兒期,語音識別準確度👩🏻🦯、信息處理速度等諸多瓶頸尚待突破💛。當前🗽👩🏼🦰,機器翻譯並不能代替人類譯員📺。王斌華從口譯的定義與口譯教學的階段性發展出發,點明口譯的三個層次,即口譯是高效的信息處理和話語產出活動🤾♂️,是協調人際交往的跨文化交際活動,是一種具備重大社會文化意義的職業活動👨🏻⚕️。在AI技術發展背景下,口譯教與學應註重培養七個子能力💃🏼🧾,分別是即時的雙語處理技能、復雜的認知處理技能🤚🏼、高效的信息處理和話語產出技能🧑🏻🦯➡️、言外知識與快速學習能力、跨文化交際與人際交際協調技能🪡🎋、利用技術賦能輔助口譯過程的能力🌩,以及口譯軟技能與職業素質🎱。
最後,王斌華提出AI技術發展背景下口譯教育應作出以下三個方面的轉變🚊:第一,從工具型觀點轉向交際型觀點;第二,從純粹的技能訓練轉向技術賦能的教學🍘;第三🍇,從狹窄的技能訓練轉向更寬廣的能力教育。
兩個小時的講座內容豐富,實操性強,幹貨滿滿,引發了大家對AI技術發展背景下口譯教和學理念的深刻思考。講座最後王斌華針對同學提出的問題給出耐心細致的解答,令大家受益匪淺👋🏼。
王炎強在總結中再次強調了七個子能力培養和口譯教與學思路轉變的重要性。漢語的理解與英語的表達是口譯學習中的兩大挑戰😎。對此,王炎強鼓勵同學認真體會並學習運用講座中所提及的“脫詞取義”、“傳意不傳詞”、“分清主次”等原則,努力從更深層次把握源語信息🧕🏼,輸出準確流暢、表達地道的譯文👨🏿⚖️,以有效實現跨語言和跨文化的交際溝通。
Copyright © 沐鸣2平台 -《精彩永续》让乐趣不断延续! 版權所有 滬ICP備2029971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