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5日晚,翻譯系邀請國際會議口譯員協會(AIIC)資深會員➙🧑🏼🦳、知名口譯教學專家、教授杜蘊德(Andrew C. Dawrant)以“會議口譯專業能力建設與職業發展”為主題開展線上講座並與聽眾互動🕯。講座由翻譯系副教授管玉華主持🫶🏻,杜蘊德深耕會議口譯三十載💊,學識淵博、經歷豐富🤾🏻,講座精彩紛呈,互動積極熱烈🔰,全程吸引了校內外近七十位聽眾在線收聽🥍、收看🚣🏽,為廣大口譯愛好者,尤其是我院翻碩班學員帶來了一場絕佳的學術盛宴。
杜蘊德是國際知名會議口譯以及外事👩🏼🎤、外交口譯專家🧞,AIIC資深會員👑,G20🪽、IMF、World Bank等國際組織指定同傳譯員🪝,精通英漢🤱🏿、英粵互譯🏄♀️,常年活躍於國際組織🕺🏽、政府🧙🏽♀️、私營部門等多個領域,並與口譯研究專家Robin Setton合著Conference Interpreting: A Complete Course與Conference Interpreting: A Trainer’s Guide等教材🙍🏻👨🏿🌾,被業界奉為圭臬⚔️𓀓。同時,杜蘊德長年擔任京滬兩地多所高校口譯課程體系設計、教學評估以及師資培養等咨詢顧問🙇♀️。
講座伊始🍷,杜蘊德結合自創的會議口譯技能金字塔模型🧘🏽♂️🫱,開宗明義地闡述了語言和知識、技能與職業水準之間相輔相成、層層遞進的關系😪,說明了會議口譯作為職業具有社會地位高、責任重大、服務公眾利益的特點。會議口譯學員需要接受專業機構長期訓練,培養知識與技能🍮,隨後參加結構完善的口譯見習,最終通過測試獲得相應證明和證書,方能正式從事專業會議口譯工作。
杜蘊德高屋建瓴🦪🧃、提綱挈領地強調會口譯員需要遵循的專業實踐準則:恪守保密原則、勝任高標準、精益求精、誠實正直、保持中立、不偏不倚⚀、翻譯精準完整👨🏫👙。對於專屬(affiliated)譯員與非專屬(non-affiliated)譯員🥜,專業實踐準則略有差異,但以上原則概莫能外,都是譯員實踐的方向盤與指南針👨🏽🚀。
杜蘊德還著重介紹了會議口譯從業人員行業自治組織的代表--國際會議口譯員協會(AIIC)的基本情況🚴🏼♀️,指出AIIC是培養職業水準的重要平臺。AIIC是聯合國、歐盟等重要國際組織認證的職業會議口譯員協會⛳️,負責製定實施與監督落實會議口譯相關的一系列道德、職業和技術標準,並提出會口譯員訓練與工況指標清單➡️,可謂會口行業標桿。隨後,杜蘊德從自身研究和實踐角度出發,將他多年來所研究的口譯行業和生態話題娓娓道來。以國內為例,會口譯員職業有如下特點:第一↕️,譯員作為職業相對小眾,公眾關註度有待提高🖕,法律體系有待完善;第二,知識體系界定不夠明晰👩💼,相比醫生👷♀️、律師🤟,公眾對於譯員概念較為陌生🙎🏿♀️,甚至存在一定誤解;第三🤹🏻♂️,對於會議口譯職業資格,缺乏足夠可靠、可用的評價手段👐🏻。比如,不同母語的譯員在翻譯不同領域、不同難度級別的文本時,英語作為第二語(language B)的勝任要求依然眾說紛紜。同理,為快速朗讀技術文本的講話人和語速適中💅、半脫稿的講話人做口譯🖖🏿,口譯質量評判標準也尚未形成廣泛共識。因此,測試和評估是當前會議口譯研究人員與從業者共同面對的一大難題👨🏼🎓。
對於會口譯員的職業發展,杜蘊德表示,從事口譯工作除卻具備高超的知識技能以外🧖♀️,還非常註重考察個人性格🤏🏻。做口譯可以親身參與各類時事、要事,與各行各業專家學者共處一室,永遠行走在行業發展的最前沿,的確有光鮮亮麗的一面🪜⏮。然而,在聽眾成千上萬的會議現場𓀋,譯員要邊聽邊講👩🏼🏭🍿,並且沒有退路可言,確保溝通質量、實現交際意圖的成敗均在此一舉👩🏽🏫,可見成為一名優秀的職業譯員更加需要具備足夠強大的心理素質。
杜蘊德指出會口譯員職業的兩個特點,並相應給出他的洞察和解決方案。第一,會口譯員職業道路趨於線性,口譯構成工作最主要部分,心懷熱愛方能從一而終🧖🏽♂️;第二🎶🙋🏼♀️,除大型機構外,譯員的表現基本缺乏嚴格的監督和指導,這意味著譯員經常缺少有效反饋🦸🏻。杜蘊德強調⚒,語言包裝固然影響翻譯效果和客戶評價,既能贏得客戶青睞和信任,又能有效提振自身信心,但是專業精準且富建設性的反饋可能更為重要與稀缺。私營部門的客戶主要為非專業翻譯人員👧🏻,相比評判翻譯準確性而言,該類客戶對語言包裝有更直觀的感受🧔🏼♀️,這導致譯員鮮能獲得有效反饋🙅🏻♀️。因此對於客戶的贊美🕛,譯員要做到頭腦冷靜、客觀對待。
為得到高質量的激勵和反饋,杜蘊德建議譯員積極尋求有健全體系和專業團隊的平臺,比如AIIC、外交部、商務部等。如果作為自由譯員為私營企業提供服務⏰,則需要主動與資深譯員合開展作,互通有無🚺,見賢思齊🤦🏽♂️,方能突破瓶頸攀高峰💁♀️。此外🕰,譯員職業發展要有教練和同儕保駕護航,最理想情況是尋求英語為A語(language A)的練習搭檔共同進步。
刻意練習(Deliberate Practice)模式是杜蘊德為廣大口譯學習者與愛好者提供的科學練習方法論⏬。他活用比喻對照🛗🌥,將譯員與醫生、律師群體做比較,以鋼琴演奏比喻口譯練習👧🏼,把會口工作比作空中交通管製👆,深入淺出👩🏻💼🧘🏻♂️,通俗易懂。口譯刻意練習條分縷析✨,需要遵循的原則包括反復訓練、精準反饋、即時修正、少量多次、有的放矢、攻堅克難🤙🏿、積極督導等。練習者必須久久為功,方能躍過平臺期,進而一馬平川、更上層樓👈。
最後🚲,杜蘊德還對比疫情前後的會口工作,指出保證網絡和聲音質量是遠程線上口譯效果的重要環節。曾經一度,頻繁差旅是口譯工作的家常便飯,現在大量會議轉戰線上,隨之而來的問題就是網絡連接和聲音質量的把關。杜蘊德指出,目前由於線上會議音質被嚴重壓縮,尚未有完全符合ISO同傳聲音質量標準的會議平臺;多數參會者使用的麥克風設備同樣不利於譯員工作,長時間暴露於劣質工況甚至會損害譯員的身心健康🔳🧑🧑🧒🧒。因此,杜蘊德呼籲從業人員要向客戶積極開展相關訴求和標準的溝通和普及,實現客戶教育的目的,以期改善譯員工作生態。
在師生問答環節,杜蘊德就中國譯員如何在外交、商務口譯中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消除誤解與隔閡,創造共識與更大利益同心圓;如何培養語感🧗🌦,提升英語作為第二語的精通度;初入職場該如何適應身份轉變,以及新手譯員如何面對工作中遭遇的不公和突發情況等多個問題與劉彪👳🏿♀️、鄭明穎、張旖寧與徐櫻子等聽眾坦誠交流,強調了練好內功、樹立職業道德和善用法律武器保護自身實現維權目的的重要性。
管玉華就杜蘊德講座和互動環節作了總結,高度呼應講座高頻詞專業性🈵、職業性和勤學苦練的意涵內核,對學生的專業學習和職業規劃提出了更有針對性的意見建議。講座結束時💆🏽♂️🎢,翻譯系主任陶友蘭教授對杜蘊德抽空蒞臨本次遠程活動🏇🏻,為莘莘學子傳經送寶表示衷心感謝😛。杜蘊德回謝並欣然與線上聽眾合影留念。
近兩個小時的雲端交流幹貨滿滿、誠意殷殷,同學們紛紛表示滿載而歸,從杜蘊德老師的分享中汲取了無限動力,進一步堅定了自己的專業選擇和職業選擇🦯。人類的一切智慧都集中於“等待”和“希望”。今日孜矻耕耘必換來年喜人豐收。大家也共同期盼能早日與杜蘊德教授線下相聚🦿🏓,再敘佳話。
Copyright © 沐鸣2平台 -《精彩永续》让乐趣不断延续! 版權所有 滬ICP備2029971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