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秋季號

語言學

  

1. 非英語專業學生在線英語寫作停頓特征研究

  

作者:上海開放大學 沈翠萍

  

  要:本研究綜合運用鍵盤記錄軟件Inputlog 7.0和錄屏軟件Camtasia 9.0🌗,以及有聲思維報告、刺激回憶訪談等多種研究工具收集數據,考察我國非英語專業學生在線英語寫作中的停頓行為🙃🤾,深入探究停頓行為特征所反映的認知過程及寫作自我監控。研究發現⚰️:1)被試在寫作中總體呈現出頻次高、時間短的停頓特征;單詞層面的停頓頻次明顯高於句段層面,且詞間停頓頻次最高;2)被試在寫作過程中的停頓可分為三大類🌬:觀察停頓、評估停頓和診斷停頓🩳,各個類別又由若幹子類別構成,其中評估停頓的分類最為多樣,三類停頓之間存在一定的交互關系;3)被試在寫作中的觀察停頓🔍🛗、評估停頓和診斷停頓行為反映了寫作自我監控中的自我觀察、自我評估和自我診斷要素。本研究結果豐富了監控停頓的維度🦄🧙🏻‍♂️,為進一步探究寫作自我監控的本質及計算機輔助二語寫作教學與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啟示🚴🏿。

  

關鍵詞:在線寫作😳;停頓特征;認知過程;自我監控

  

2. 在華國際學生個體社會網絡構建與漢語語用選擇研究

  

作者👮🏼‍♂️:上海外國語大學 李茨婷

  

  要㊗️:本研究采用社會網絡分析理論和方法,考察兩名在華國際學生個體社會網絡構建與語用選擇之間的交互變化💧。基於漢語語用產出、社會網絡問卷、民族誌訪談及觀察等數據,研究發現同質化社交網絡具有不同的網絡密度,體現出差異性網絡特征,很大程度影響著漢語語用選擇,語用自主性在社會化過程中起到了中介調控作用‼️👩‍⚖️。筆者呼籲未來語用研究或可考慮采用混合社會網絡設計🐆,豐富現有研究成果。

  

關鍵詞🧍🏻‍♀️:社會網絡分析;語用選擇;國際學生

  

3. 微信語境下中國大學生同伴間的異議研究 

  

作者: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呂曉軒🚣🏿‍♂️,酈楚佩🦦,任偉

  

  要:對我國大學生微信交際中所產生的異議展開語用研究🧳,既可以拓展現有異議研究的視角,又可以豐富數字化語境下漢語語用實證研究成果。本文采集真實的聊天記錄作為異議研究語料🤰🏼,並收集學生們對不同社交距離異議冒犯程度的評價🏸。研究發現,就大學生而言,與同伴的親疏關系對異議發起人選擇異議策略的影響甚微,但會顯著影響聽話人對異議冒犯程度的評價。此外,本研究還發現在微信語境下👴🏼,異議表達呈現出新的語言特征🤘🏿𓀒,諸如表情包的使用、語碼轉換等🏄🏽。這些特征具有輔助修飾異議強烈程度的語用功能📁。

  

關鍵詞:異議;微信;親疏關系;語用策略🦸🏿;評價

  


文學

  

文學跨學科研究專欄

1. 文學經典的跨學科闡釋

---以《獻給艾米麗的玫瑰》為例

  

作者👳🏽‍♀️:上海外國語大學 王臘寶

  

  要:從蘇珊·桑塔格到哈羅德·布魯姆,西方學界反對闡釋的聲音時有所聞,但在西方文學批評史上👨‍👨‍👦🧑🏿‍🚒,人們對於文學經典的闡釋從來沒有停止過。本文以美國作家威廉·福克納發表於1930年的短篇小說《獻給艾米麗的玫瑰》為例🩹,結合上世紀90年代以來出現的三個具體的跨學科的闡釋個案🤹🏼‍♂️,考察這部小說在數學🛌🏿、認知科學和計算機科學等跨學科視角的審視下所展示出的閱讀、理解與闡釋可能性🚣🏿,思考立足跨學科的經驗和知識結構解讀和闡釋一部文學經典給我們帶來的啟示。

  

關鍵詞:《獻給艾米麗的玫瑰》;跨學科闡釋🙋;數學時間;認知閱讀;邏輯約束編程

  

2. “有時”、創傷療愈與尾關露絲的《時間物語》

  

作者:蘇州大學外國語沐鸣2 黃芝

  

  要👩🏿‍🚀:在2013年布克獎提名小說《時間物語》中,日裔美國作家尾關露絲不僅鞭辟入裏地揭露了軍國主義、東亞金融危機、極端右翼勢力等日本現當代社會政治事件對日本人造成的心理創傷,更通過老比丘尼吉柯剖釋日本佛教曹洞宗創始人道元禪師的“有時”及其創傷療愈功能💑。在當代亞裔美國作家致力於呈現“亞裔少數群體創傷經歷的未充分表征的問題”語境下,尾關在小說創作中砥誌研思佛教這一東方哲學🏄,為普通日本人與日裔美國人提供了一種修復心理傷痛的可能性。

  

關鍵詞♚:《時間物語》;尾關露絲;道元禪師;“有時”;創傷療愈

  

3.《美國悲劇》中的“美國夢”與法律正義

  

作者🧑🏿‍💻:上海外國語大學 孫艷 

  

  要:1914年至1925年11年間,德萊塞以“紐約州訴傑勒特案” 為原型寫成小說《美國悲劇》。小說講述了出生貧寒的男主人公因為一部關於節育和墮胎的禁止性法律--《坎斯托克法案》(1873)--走向犯罪的故事。小說出版之後,馬薩諸塞州聯邦法院以違反《1873年坎斯托克法案》為由,將其裁定為禁書,因此🕚,一部法律不僅製造了若幹美國青年的人生悲劇,還給一部美國文學中的經典小說製造了不少的麻煩。《美國悲劇》以美國法律為背景,以“發生頻率已到了驚人的程度”一種刑事案件為創作素材,完整呈現了一個兇案發生的全過程,小說通過詳盡刻畫案件的偵查🙂、庭審、判決甚至死刑執行的過程👨🏿‍🚀🫐,深刻透視和質疑了美國法律及美國司法過程與身處社會底層的普通美國人的“美國夢”之間的關系,從一個角度預見了美國法律的後現代轉向👳🏻。

  

關鍵詞:《美國悲劇》;德萊塞;美國夢🤹🏼‍♂️;坎斯托克法案;後現代主義法學

  

4.批判性後人文主義視域下的《濃霧號角》解讀

  

作者:海南大學 畢宙嬪;中國科沐鸣2大學 賈京京

  

  要:《濃霧號角》(1951)是美國作家雷·布拉德伯裏創作的一篇知名短篇科幻小說,講述了生活在一座海上燈塔上的兩名守塔人與一只類恐龍海洋生物之間的故事。本文立足批判性後人文主義視角,從守塔人與人類社會、人類與類恐龍、生命與科技之間的關系出發😁,分析《濃霧號角》中體現的反人類中心主義思想。小說通過守塔人與人類社會🖱、人類與類恐龍的關系揭示了人類優越性的虛假,而生命與科技的關系反映了作者合理利用科技的主張🙇🏿。布拉德伯裏和諧的自然觀、開放的生命觀,以及面對科技的憂患意識,體現了其後人文主義思想的前瞻性與預見性🏬。

  

關鍵詞👨🏽‍🦰:雷·布拉德伯裏; 《濃霧號角》;批判性後人文主義👨🏼‍🎤;守塔人🚙;類恐龍生物

  

外國文學

英國文學

  

5. 如何正確理解“隱性進程”和“雙重敘事進程”?

——申丹教授訪談

  

作者:沐鸣2娱乐 段楓

  

  要:申丹教授是北京大學博雅講席教授、人文學部主任,國際頂級期刊《敘事》(美國)和《文體》(美國)的顧問、《語言與文學》(英國)的編委𓀓,以及歐美《勞特利奇敘事理論百科全書》的顧問編委🆚。近十年來,申丹教授在國內外陸續提出“隱性進程”以及由隱性進程和情節發展(顯性進程)所構成的“雙重敘事進程”概念👉🏼,在敘事理論和文學研究界引起了巨大反響。2021年夏🟢,申丹教授以電子郵件的形式➔,接受了沐鸣2娱乐外文沐鸣2段楓副教授的書面訪談。申丹教授對“隱性進程”和“雙重敘事進程”概念進行了細致說明,介紹了這一理論在西方理論界引起的一些誤解和爭議🧑‍🧑‍🧒‍🧒,也深入剖析了造成誤解和爭議的根本原因🚵🏿。究其根本,對“隱性進程”和“雙重進程”的把握,不但涉及對這一理論如何超越了長期研究傳統的正確理解👩🏼‍🍳,也需要將這一原創性術語與其他概念進行辨析和比較。這一訪談旨在理清“隱性進程”和“雙重敘事進程”等概念🕺🏼🧗🏻‍♀️,並闡明這一理論在應用於批評實踐時容易遇到的問題。

  

關鍵詞:隱性進程;雙重敘事進程🧗🏿🥦;訪談;理清誤解;避免誤用

6.  “共同體”與外國文學研究

——殷企平教授訪談錄

  

作者🧏🏻‍♀️:華中師範大學外國語沐鸣2  睿🙅‍♂️;杭州師範大學外國語沐鸣2 殷企平

  

  要:近年來,跨學科研究的熱潮大大拓寬了外國文學的研究視野🍝。其中,文化批評和“共同體”研究因兼具理論深度和現實觀照而受到越來越多學者的關註和參與。本次訪談即圍繞這些重要話題展開。在訪談中,殷企平教授首先回顧了他的外國文學研究之路,並指出當下研究存在的不足之處。隨後,殷教授不僅對19世紀英國文學👩‍🔧、文化批評的內涵進行了深入分析,同時還探討了兩者之間的緊密關聯。最後,殷教授圍繞“共同體”這一話題在當下的重要價值及其發展方向闡述了他的看法。

  

關鍵詞🧝🏿:殷企平🦎;外國文學;文化批評🤷🏼;共同體

  

7.  從“暴青”到“後人類”

——《發條橙》的人物美學形塑

  

作者:上海外國語大學文學研究院 張和龍

  

  要:在《發條橙》中,伯吉斯塑造了一個典型的暴力青年形象🙇‍♂️,同時又以虛構的“路德維克療法”建構出了一個“後人類”的藝術形象,展示了獨樹一幟的人物審美意識,深化了英國反烏托邦小說的美學內涵🦶🏿🥞。本文主要探討伯吉斯如何以“暴力人物美學”表達對二戰後英國社會現實的批判,揭示更為深廣的人類問題,同時論述伯吉斯如何以超前的藝術手法形塑一個被政治權力與現代科技改造而成的“後人類”🐄👩🏼‍🏭,如何以“上了發條的橙子(人)”來隱喻國家機器與科技的合謀及其產生的可能後果,探析這部小說所隱含的後人類主義主題與美學內涵。

  

關鍵詞:伯吉斯 《發條橙》 人物美學 後人類 反烏托邦

  

8.保守情節所含的社會批評

——評《米德爾馬契》中庸夫形象的閱讀效果

  

作者🥖:沐鸣2娱乐 蘇耕欣

  

  要:英國維多利亞時期作家喬治·愛略特因未能在其名作《米德爾馬契》中突破女性傳統的社會角色而飽受保守之謫,這其實有失公允👨🏼‍🔧。作者不可能為逞一時口舌之快而犧牲情節可信度。具有形而上追求的多蘿茜婭最後固然回歸相夫教子的傳統角色🐁,但小說通過高遠的理想與卑瑣的現實之間、一心救世濟困的女子和胸無大誌的丈夫之間的巨大落差,製造出強烈的失望感與受挫感👩🏼‍⚕️。在一個問題叢生👨🏼‍💼、漸趨懷疑的時代,這種負面讀者感受是一種現成的社會批評能量。

  

關鍵詞👨🏻‍🦯:喬治·愛略特;米德爾馬契🐛;維多利亞時期女性

  

9.  《法國中尉的女人》中的神話原型與達爾文主義

  

作者:上海外國語大學賢達經濟人文沐鸣2  朱莉莉

  

  要:本文認為,約翰·福爾斯在《法國中尉的女人》中賦予了薩拉斯芬克斯母神的神話原型🏌🏻‍♀️,而將查爾斯塑造為一位並“不真正理解達爾文”的達爾文主義者🤵‍♂️,無法理解薩拉在“神秘法則”驅使下做出的“神秘選擇”,所呼應的背景乃是達爾文從天擇演化論到性擇演化論的思想轉變⚡️。小說中,薩拉離開男性,選擇與同性友人撫養孩子,操演了母系社會中的原始養育文明。因此🍲,小說通過表現原始文化記憶在現代個體身上的遺存,刻畫了原始文化與現代文化之間的沖突與矛盾。

  

關鍵詞:《法國中尉的女人》;約翰·福爾斯🤾‍♀️;神話原型💲;達爾文主義

  

10. 丁尼生的“望遠鏡”:古典精神的時代回望 

  

作者:上海外國語大學英語沐鸣2 劉誌濤

  

  要:維多利亞時代的英國經歷了深刻的社會變革,人們質疑一切固有的傳統價值,懷疑與不安成為了當時的人們內心的主旋律,精神世界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危機▫️。丁尼生作為那個時代的“桂冠詩人”,他將其詩歌化作一把“望遠鏡”,特別以英雄詩為載體,通過“長焦端”的細節呈現與“廣角端”的整體呈現,復現了古老神話和歷史傳說中的經典英雄人物,呈現出獨特的時代英雄畫卷,使得古典價值同當時人們的精神世界相融合,幫助人們找尋精神的力量之源👇💫。

  

關鍵詞: 維多利亞;英雄詩;融合🍑;模仿;時代病

  

10.  從綠色柴薪到黑鉆石

——《弗洛斯河上的磨坊》中的能源轉型敘事

  

作者:南開大學文沐鸣2 霍舒緩

  

  要:喬治·艾略特所關註的社會時期處於農業文明到工業文明的過渡時期🧑🏽‍🍳,也是能源轉型伴引發的從前現代社會向現代社會的轉型時期。本文從《弗洛斯河上的磨坊》中深層的能源轉型敘事入手,通過考察艾略特小說中生產方式的變化以及現代性在小說中的呈現形式,重點闡釋小說深層敘事中以自然流動能源為基礎的高級有機經濟和以煤炭為能源儲備基礎的礦物燃料經濟兩者之間的關系📷,並兼顧維多利亞時期的政治經濟活動,分析能源轉型以及與之相伴而來的現代性對當時人們的生存方式和精神狀況所帶來的影響▶️。

  

關鍵詞:喬治·艾略特;有機經濟👩🏻‍💻;燃料經濟;現代性

  

12. 喬治·赫伯特《聖殿》中的香氣意象

  

作者:  中國礦業大學 邢鋒萍

  

  要:17世紀英國詩人喬治·赫伯特的詩集《聖殿》包含大量與香氣有關的意象。赫伯特充分借鑒中世紀香氣傳統,同時把香氣置於新教神學背景下進行解讀。他把香氣視為基督教美德和聖行的象征,把基督受難比作一顆香丸被碾碎的過程,並把人的救贖與香膏的香氣緊密聯系在一起🧑🏽‍✈️,賦予原本世俗、感性的嗅覺詞匯以神聖🧘‍♂️、超驗的意義🐼。通過仔細考察赫伯特詩中的香氣意象,我們可以發現赫伯特的宗教思想與新教改革者基本一致👩🏿‍🦲。香氣意象承載著詩人的新教神學思想,是理解其詩歌的重要切入點。

  

關鍵詞👩🏿‍🚒:喬治·赫伯特;《聖殿》👐;香氣;新教神學

  

13.  餐桌上的戰爭

——《誘惑奢侈夫人的審判》中的飲食民族主義

  

作者👢🤾🏻:中山大學 肖明文

  

  要:18世紀的英國民眾對外來奢侈品持截然相反的態度,這種對立顯著表現在餐桌上🥗。《誘惑奢侈夫人的審判》套用法庭審判的形式,戲劇化呈現了18世紀英國發生的一場關於奢侈消費的大辯論。本文聚焦劇中的奢侈食品和異域食物,緊扣誘惑奢侈夫人的三位一體角色形象——外國人👩🏿‍⚕️、妓女、貿易商🌎,細致考察審判的檢控方和辯護方之間的觀點交鋒🤵🏽‍♂️,並深入探析劇中奢侈食品消費的反對者得以壓製支持者的時代和社會語境𓀊。筆者認為,劇中保守主義者的飲食民族主義倡議之所以具有廣泛的號召力,是因為在“七年戰爭”的歷史環境下,受古典主義影響的英國人擔憂沉溺於奢侈消費的英國會像馬基雅維利所描述的羅馬帝國一樣走向墮落和衰亡。

  

關鍵詞:奢侈消費;“七年戰爭”;飲食民族主義;英國性;羅馬的衰亡

  

14.  建構“狹窄的藝術之橋”

——伍爾夫與淩叔華作品中的戰爭書寫

  

作者:東北師範大學 朱海峰

  

  要𓀀:淩叔華因朱利安·貝爾的中國之行而與伍爾夫結下翰墨之緣,並在伍爾夫的指導下創作了《古韻》👠。伍爾夫與淩叔華在二戰前通過魚雁傳書建構了一座“狹窄的藝術之橋”,並通過這座藝術之橋探討女作家如何在國家危亡時刻利用寫作來反抗外敵入侵和拯救國家🛅。通過解讀伍爾夫與淩叔華的通信和她們的作品,本文從女性接受教育👩🏽‍💼💇🏻、參加婦女社團和女性就業等視角探討她們的作品如何解構父權文化對戰爭話語的操控🦶🏽,展現兩位作家對侵略戰爭的批判和為人類走出戰爭困境所做的設想。

  

關鍵詞🅿️:伍爾夫👕;淩叔華;《古韻》;戰爭書寫

  

美國文學

  

15. 《國家風俗》🚵🏽:報刊媒介繪就的美國社會新風俗畫

  

作者:江南大學外國語沐鸣2張俊萍 張翠翠

  

  要:美國現代作家伊迪絲·華頓的小說《國家風俗》通過講述一部在報刊媒介文化影響下的貴婦“發跡史”🗻,描繪了一幅19世紀末20世紀初美國社會新風俗畫🚴🏻‍♂️。不同於傳統美國小說所展現的各種美國社會歷史圖景,在這部小說中👼,報刊媒介左右了主人公對世界的認知,塑造其價值觀,影響其人生選擇🌤;它還製造公眾輿論🐺、建構時代的集體記憶。同時🤜🏻,小說所繪就的這幅美國新風俗畫,也充滿道德危機和人倫創傷。

  

關鍵詞✊:伊迪絲·華頓;《國家風俗》;報刊;媒介

  

16. “花園”的多元解碼

——沃德曼小說《屈服》中的後“9·11”文化景觀

作者:青島大學 王薇 姜茜

  

  要🦵:美國作家沃德曼(Amy Waldman)的小說《屈服》(The Submission)將美國後“9·11”多元文化社會的混亂與失序狀態以一處名為“花園”的文化景觀的多元闡釋呈現在讀者面前,小說以“9·11”恐怖襲擊事件之後大眾對穆斯林群體的偏見和刻板印象為焦點👩‍🦼,不僅展現了“9·11”事件給個體與社會帶來的文化創傷,而且擺脫了新聞報道即時性和當下性的束縛🩶,成為打破創傷敘述模式的“9·11”小說創新之作。本文以霍爾(Stuart Hall)“編碼/解碼”三種模式為闡釋框架🤾🏼‍♀️,對《屈服》中展現的“花園”多元立場進行分析⏮,揭示後“9·11”時代語境中個體的文化認同危機及多元文化主義走入僅強調差異而忽視共同點的僵局🤽🏽‍♂️。

  

關鍵詞:《屈服》🚶‍♂️;多元解碼🌎;文化景觀

  

17.  試論《小無馬地奇事的最後報告》身體的美學政治

作者:大連外國語大學 李雪梅 梁心怡

  

  要🚸: 身體的美學書寫是厄德裏克小說審美觀照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小說中,厄德裏克從傾聽之美、道德之美和崇高之美三個審美維度切入🌜,對身體景觀在多元文化語境下的美學性和政治性進行了深入的剖析🏊🏻‍♂️,批判了教會權力體系對審美主體的符號化、政治化以及對人性美的扼殺,控訴了主流權力運作機製對少數族裔群體主權的剝奪。因此對厄德裏克小說中身體美學政治的深入研究🙋🏼,為多元文化語境下身體景觀的異質性與建構性的分析提供了可資參考文本依據,也對當下女性的生存與發展具有普適性意義。

  

關鍵詞🚖:厄德裏克;《小無馬地奇事的最後報告》;身體美學

  

18.  超能表征與文化尋根:

——邁克爾·夏邦的超級英雄敘事與民族認同

  

作者🧌:山東師範大學 秦軒

  

  要:新世紀美國猶太作家邁克爾·夏邦偏愛具有猶太身份的超級英雄或通靈之神,常在作品中將他們的社會使命、超能表征以及民族標識與聚集在猶太歷史記憶中的種族壓力和生存焦慮聯系起來🏋🏻‍♂️,從而映射猶太神秘主義的靈性救贖意蘊。這些超能群體是美國社會文化和猶太歷史文化相結合的產物——其超能力的生成🛥🚴🏽‍♂️、啟動和施展機製將當代同化訴求與猶太民族信仰聯結⛸。他們既呈現了科技本身的辯證效應對猶太人的生存哲學以及宗教活動的影響,又彰顯了文化尋根過程建構這一打破文類界限的美國式超級英雄敘事及猶太歷史敘事。

  

關鍵詞🍥:邁克爾·夏邦;超能表征;文化尋根

  

外國文論與比較詩學

  

19. 尼采與懷疑解釋學 

  

作者:沐鸣2娱乐汪洪章 朱玉英

  

  要:“懷疑解釋學”這一概念最初是由保羅·利科提出的🪄,他將尼采、馬克思、弗洛伊德看作懷疑解釋學的奠基人。懷疑解釋學旨在通過一種解釋的藝術🧘,揭示人類意識中的幻想及虛假不實的成分,將虛假意識還原為人類意識中潛藏著的種種原始動機性質的力量🥷,或曰原動力。尼采的去神秘化方法🐌,就是要通過解釋,來探討人類意識中虛假不實成分產生的真正動機👬。他追本溯源🧖🏻‍♀️,認為這動機背後隱藏著的其實就是權力意誌✯。尼采一生,主要探討道德💢、科學等意識謊言的解構問題👨🏽‍🦱,解析它們所依據的共同假設——虛構的超感性世界👩🏽。他努力揭示隱藏在道德和科學背後的虛弱的“權力意誌”,並關註藝術的重建問題。他認為➙,藝術以及為藝術所肯定的生命之背後潛藏著強大的權力意誌。尼采式解釋表明其思想重心從理性向非理性、從意識向無意識、從確定性向不確定性之轉移。

  

關鍵詞🛂:尼采;懷疑解釋學;權力意誌;解構🏋️;建構

  

20.英語世界數字文學審美理論的交叉學科屬性及話語建構

  

作者:成都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沐鸣2  斌

  

  要:英語世界數字文學審美理論話語建構主要基於兩條路徑:一是堅持文學性與媒介屬性研究🦉,分析數字文學的形式、結構、敘事等方面的特征🌯,探討數字技術對於文學審美的影響,包括形成新的審美基礎、理念和體驗等⚪️;二是註重人機交互與審美過程研究,從文學敘事環境、人機互動機製等角度入手🧙🏿🪝,強調人機交互過程對於文學閱讀和審美活動的影響。就話語建構而言,數字文學審美理論超越語言文字〽️🧑🏿‍🦱,強化數字技術的美學功能,將機器結構👏、算法程序🏃‍➡️、人機交互🤒、虛擬現實等作為文學審美要素,拓展文學性的內涵,凸顯文學藝術的技術屬性🦈🤸🏽‍♀️,展現數字文學的差異化以及交叉學科特征🙆🏼‍♀️👰‍♀️。

  

關鍵詞⚽️:數字文學;審美理論;數字技術;人機交互📸;交叉學科

  

21. 論《餓潮》中的後現代崇高 

  

作者🧑🏻‍🔬:首都師範大學💁🏻,山西師範大學 張亞麗

  

  要:印度裔英語作家阿米塔夫·高希的第六部小說《餓潮》展現了當代世界在面對全球化和生態危機的現狀時所呈現的後現代崇高🪶。首先🦻🏼,引起崇高情感的蘇達班群島自然拒絕納入康德式崇高中主體既有的概念認知🫅🏿,不再是實現主體獨斷意誌的工具,而是本身有資格作為一種行為主體💃🏽,展現出利奧塔意義上的呈現不可呈現性👷🏽。這種崇高帶來的震驚促成了每一個外來者的轉變🤽🏽‍♀️。其次,二戰以來的諸多人為災難促使崇高由審美延伸向政治🛷🏊🏼。莫裏希哈皮大屠殺就是政治性的歧論事件。歧論暴露了西方世界的工具理性意識與他者感官生存體驗之間的不可通約性。歧論也預示著新的判斷規則即將到來的可能。再次,小說中的世界主義者既承擔了促使他者的沉默被傾聽的倫理責任👩🏻‍⚕️💁🏽‍♂️,也從自然和民間信仰的啟迪中尋找到了跨物種間互依共生的新話語。新話語是走向環境正義和社會正義的必要前提😂。

  

關鍵詞:阿米塔夫·高希👩🏼‍🦳;《餓潮》🧕🏽;後現代崇高

  

22.  對話的跨越

——《紅笑》的時空體藝術解讀

  

作者♣︎:南京曉莊沐鸣2  程婷婷 

  

  要🏄‍♂️:文學批評界更習慣於在空間層面上🙁,揭示不同聲音的對話及其內在矛盾性和復雜性。對話的時間維度相對被忽視了。俄羅斯白銀時代作家列·安德列耶夫的小說《紅笑》則是一部以時間對話為主要特征的文學經典🎅。從時間的延續性來看😇,小說《紅笑》所呈現出的創作特征,主要是空間在時間的流動中實現的對話結果👩🏿‍🔬⏮。本文從巴赫金的時空體理論出發🍿,努力發掘《紅笑》以時間為特征的意義再生機製,即以雙重人物視角、現實感知與心理重構🧑‍💼、物理世界與心理世界的交織👨🏿,在當下與過去、未來的互動中🧑‍🏫,實現的對話意義。

  

關鍵詞👞🤏🏿:《紅笑》🐂;列·安德列耶夫🆙;巴赫金;時空體

  

23. 薄伽丘《異教神譜》中的“神話歷史”與神話史實說萌芽:以第一至第五卷為例

  

作者:大連外國語大學英語沐鸣2 於雪

  

  要🫄🏻🙆🏽‍♂️:薄伽丘在《異教神譜》中構築了龐大的神祗譜系,勾勒了約九百五十位古希臘與古羅馬的神話人物🚶‍♀️‍➡️,是一部文藝復興時期的神話百科全書,在世界神話詮釋文學史上占有一席之地,深深影響了斯賓塞🧖🏿、西德尼、華茲華斯、歌德等詩人👿。一方面,《異教神譜》蘊含了“神話歷史”萌芽,薄伽丘認為神話作為歷史的元敘述而存在⛸,神話並非虛構㊗️🧑‍🏭,而是隱藏著史實🤵‍♂️;另一方面,書中體現了樸素的神話史實說元素🫵🏻,註重探究希臘羅馬神祗在人類歷史中的人物原型,認為神祗乃因偉業而被神化的凡人。《異教神譜》這一對神祗的人物原型而非神性的強調體現了意大利十四世紀的人文主義精神🖼。

  

關鍵詞:薄伽丘;《異教神譜》;神話歷史🤽🏼‍♂️;神話史實說

  

24. 俄羅斯白銀時代的余暉

——“綜合藝術”美學視域下期刊《數目》的出位之思 

  

作者:華東師範大學 王時玉

  

  要💂🏻‍♂️:1930年代,法國出現了一本追求極致文藝審美、關註個體性靈的俄語文學期刊《數目》,它獨立於風起雲湧的政治和意識形態鬥爭之外,懷抱對過去時代的難忘記憶,在艱難的條件下思考道德與人性🙍‍♀️、孤獨與疏離👮🏼、存在與虛無、責任與使命。這一品格使其呈現出一種特別的自由氛圍,並在域外延續了俄國白銀時代文化傳統。本文擬以“綜合藝術”理念為切入點👩‍🍼🏄🏽‍♂️,從期刊的文化共生景觀、批評空間的出位之思和“巴黎音調”的跨媒介敘事來闡述《數目》承前啟後的重要意義➿🍪,揭示其蘊含的復興俄羅斯文化的美學理想🛹。

  

關鍵詞👨🏻‍🦰:《數目》;俄僑期刊;白銀時代📭;綜合藝術;“巴黎音調”

  

  

翻譯

  

1.乾隆《三清茶》的譯介與影響

  

作者:中山大學 王岫廬

  

  要🐝:乾隆禦製詩《三清茶》於十八世紀傳入歐洲,在法國和英國傳播甚廣🪸,其譯介史不但銘刻著18世紀中西文化交往中人員、器物👩🏻‍🦱、文本的交換與流轉,記錄了文本經典化過程與權力關系之間的共謀👨🏿,並且也從一個特殊角度反映出當時歐洲人對東方帝國的真誠好奇與種種想象,以及他們曾經借助來自東方的他者凝視以塑造自我的一段歷史。對《三清茶》早期譯介的梳理💍,能夠讓我們得以見證歐洲在與中國交往初期所表現出的充滿活力的文化心態🌬,這對於今天的國際文化交流🤮,依然有深刻的借鑒意義。

  

關鍵詞🆕:《三清茶》;十八世紀👈;譯介史

  

2.論“民族魂”的傳揚

——魯迅雜文英譯對比研究啟示

  

作者:上海外國語大學英語沐鸣2 邵毅

  

  要:魯迅先生的雜文具有非同尋常的社會歷史意義,它們見解深刻🚵🏽‍♂️,鞭促時代🤹🏻‍♂️,為中國社會的向前發展提供指南,其英譯狀況非常值得深入研究。本文對楊憲益⚙️🚒、戴乃迭與蔔立德的三部譯著中的魯迅雜文英譯進行對比研究🤱🏽,分析各譯本特點,考察它們在譯本長度、選篇、譯文翻譯☂️、整體格式等方面的特點,並剖梳背後的製約機製,希望為魯迅雜文的英譯提供參考。

  

關鍵詞:魯迅雜文🙏🏽;翻譯;文學性🖨;思想性;學術型翻譯🦸🏼‍♀️;節譯

  

3. 《墨子》在英語世界的譯介與研究 

  

作者:廣東財經大學 林嘉新湖南財政經濟沐鸣2 劉松

  

  要🌚:《墨子》是墨家學派的代表作👩🏽‍🦰,蘊含了豐富的哲學和自然科學知識,是中國古代最重要的典籍之一💆‍♀️👨‍👦‍👦。文章基於翔實的史料🤦‍♂️,從歷時的角度,對百年來英語世界《墨子》譯介和研究歷程進行了系統回顧與梳理🐅。研究發現👩🏻‍🚒👨🏻‍🦱,《墨子》英譯跨越了節譯、全譯、重譯三個時代,催生了多部翻譯經典👊🏻。英語世界對《墨子》的闡釋則經歷了神學化闡釋、哲學化闡釋以及多元化闡釋三個階段。《墨子》英譯和傳播之旅在某種程度上也代表了中國典籍乃至中國文化在西方文化語境中的生存境遇和話語變遷🚮。

  

關鍵詞:《墨子》👰🏿🧑🏻;墨學;翻譯;研究

  

4. 超越民族矛盾與國民情懷

——《現代》雜誌的弱小民族文學譯介

  

作者🧬:上海商沐鸣2 劉敘一,上海工程技術大學 李映珵

  

  要:“淞滬抗戰”後於上海創立的首份“非同人”性質的大型文學雜誌《現代》對弱小民族文學作品的翻譯有別於當時我國弱小民族文學翻譯的整體風潮。由此,《現代》雜誌進一步傳達了特殊的翻譯語境下對國別文學進行選譯時不以國家的大小強弱為標準☞,而是以文學價值為主要標準的翻譯傾向。其翻譯活動在某種程度上超越了一直以來被強化和凸顯的民族矛盾和國民情懷的書寫🔧,縮小了所謂“強勢”及“弱勢”的概念差異,將這原本在文學層面上不為人所重視的對象納入了主體探討的空間🦸🏼‍♀️,更為全面地揭示了這些國家及民族文學的本質屬性及審美特征🧑‍🔬。

  

關鍵詞:《現代》雜誌;弱小民族文學;翻譯👩🏽‍🍼;文學性

  

5. 中國當代文學英譯概覽與研究綜述

  

作者:上海外國語大學 萬聿

  

  要🪐:新中國成立七十年來,中國當代文學走過了一段曲折的出海之路,展現了多面的中國形象。隨著國內社會與國際形勢的發展變化🧝🏽,中國當代文學英譯在各個歷史階段顯現出不同的特點,引發了海內外學者不同的研究興趣。其總體的傳播情況以及研究狀況的系統整理尚付闕如。本文將中國當代文學英譯傳播歷程大致分為新中國成立初十七年、“文革”期間、新時期,以及新世紀這四個歷史階段,系統全面整理了各個階段中國當代文學的主要英譯作品,譯介研究🔗,以及英語國家對中國當代文學的研究文獻👩🏼‍💼🔁,總結各個時期中國當代文學在英語國家的譯介特點,譯介研究狀況🤒🍮,以及英語世界對中國當代文學的研究狀況🧑🏻。

  

關鍵詞:中國當代文學英譯;譯介學👱🏿‍♂️;翻譯研究


Copyright © 沐鸣2平台 -《精彩永续》让乐趣不断延续! 版權所有 滬ICP備20299717號

沐鸣2平台专业提供:沐鸣2平台🫸🏽、沐鸣2✧、沐鸣2娱乐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沐鸣2平台欢迎您。 沐鸣2平台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