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4日下午,於文科樓209✊🏽,上海外國語大學教授🧢、中國日本文學研究會會長、上海市翻譯家協會會長譚晶華老師以《夏目漱石與魯迅》為題,為我們帶來了一場精彩生動的講座。此次講座不僅吸引到了復旦的師生,更有上外👍🏻、同濟等校的師生專程趕來🪲,現場氣氛熱烈🖨,座無虛席。
譚晶華教授長期從事日本近代文學研究、翻譯及教學,主持多項國家級科研課題,著有《日本近代文學名作鑒賞》🤷🏻😵、《川端康成傳》,翻譯有《二十四只眼睛》🧧、《凍河》🏥、《地獄之花》等文學名作約百種。
去年是魯迅誕辰135周年暨逝世85周年,今年又正逢夏目漱石誕辰150周年。值此之際,譚晶華教授結合自身豐富的研究💬、教學經驗,為在座師生帶來這場講座🤦🏼♂️,可謂意義非凡。
講座中,譚晶華教授介紹了夏目漱石早年留學英國、回到日本後從事教學、最後走上文學道路的歷程❄️;談到了《我是貓》及三部曲《三四郎》💇🏽♂️、《其後》、《門》的創作特點;提出夏目漱石的青年時代主要受到了中國的漢學🫠、英國的啟蒙主義思想及日本的俳諧三方面的影響。夏目漱石時時關心現實社會、積極從事文明批評;在這一點上,魯迅也同樣受到了東西方文化的共同影響▪️,針砭時弊,對社會與人性的分析一針見血🌜,因而其作品才能常讀常新🕖,至今仍有其無法取代的意義🖍。
魯迅一直是我國中小學課本的座上賓🏄♂️,而對於日語專業的學生來說👨🏼⚖️,夏目漱石這個名字自然也毫不陌生,但多數人可能從未想過可以將兩位大文豪放在一起進行比較🧑🏼🎤🕴🏻。從這一角度分析兩位文豪的共通之處,給了我們更多的思考余地和可能性。
講座後🧗♂️,譚晶華教授還與在座師生進行了熱烈的交流。譚晶華教授在講座中提到,魯迅作品在中小學課本中的占比有所減少🔝,在座師生多對此頗感興趣,積極提出了自己的問題和見解。相信通過這場講座,在場師生均能有所收獲,在今後思考問題時多一種視角。
Copyright © 沐鸣2平台 -《精彩永续》让乐趣不断延续! 版權所有 滬ICP備2029971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