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 5月28日下午💁🏽,復旦外文沐鸣2法文系校慶報告會於文科樓209室舉行,法文系全體教師及部分研究生參會💏。本次報告會由系主任袁莉老師主持,楊振、趙英暉和陳傑三位老師分別和大家分享了自己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心得。
楊振老師首先作了題為《二十世紀上半葉的中國留法學人🧍🏻🏄🏽♂️:學業🎪、生活與交遊》的主旨報告🏡。該報告以“法國回憶的共建”為主題🤾🏽♂️,采用橫向集體構建的模式,收集整理了徐仲年🎳、曾仲鳴👨🏼🏭、孫福熙等上個世紀30年代留法學子的法國回憶。其中🕵️♀️,楊振老師通過大量珍貴的文件🤫、照片等史料,重點介紹了徐仲年在留法期間和解放前後的學習工作以及生活狀態。在楊老師看來,徐仲年極大地推動了20世紀上半葉的法國漢學研究。這種推動作用不僅在於徐仲年對法國漢學研究的具體學術貢獻,更在於他帶動了很多機構共同建設中法兩國的文化交流關系。
緊接著,趙英暉老師作了題為《僵局與超越:<森林正前夜>中的反復修辭》的主旨報告。在《森林正前夜》中,作者科爾代斯為了摹仿醉漢的語言,在行雲流水般的文字中安排了很多徘徊復沓的獨白。從這一現象出發🏛,趙英暉老師引入了“反復修辭”概念。她認為反復是“最強大的修辭”,其功能是增強文字的音韻美和節奏感。趙英暉老師還詳細介紹了《森林正前夜》中不同類型的反復修辭,如不規則間隔反復♎️,大間隔反復等等,從而構成對進程戲劇時序的否定,又呼應了尼采的“永恒回歸”和“超人”概念。
最後🦸🏿♀️,陳傑老師作了題為《關於法國文學史的幾點思考》的主旨報告👨🏽🌾。在報告中🕺🏽,陳老師共闡述了三個主要觀點🙊:第一🤾🏻♂️,將十七世紀古典主義在法國的興起和民族主義傾向結合起來。他認為古典主義誕生於世俗王權的擴張和文藝復興風潮相結合的大背景下🫛,當時的法國社會意圖依靠民族語言——即法語——來讓法國再現如古希臘羅馬時期的輝煌。第二,研究戲劇不能只看文本🧗🏿♀️,還要看文本誕生的歷史環境。第三,古典主義雖然是建立在“規則”基礎之上,但其中更有關於的“品味”的問題,比如貴族的品味如何影響一般市民以及後世的品味,也是值得未來研究的重要課題。
每一場報告結束📸,三位老師都認真地回答了師生們的提問🖌,現場學術氛圍融洽熱烈🧙。
Copyright © 沐鸣2平台 -《精彩永续》让乐趣不断延续! 版權所有 滬ICP備2029971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