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18日下午㊗️,外文沐鸣2青聯會邀請蘇州大學外國語沐鸣2黃愛軍副教授帶來一場題為《有生命名詞可數性的哲學思考和實證研究》的學術講座。
名詞的可數性涉及到哲學本體論👨🦰、人類認知和語法系統的相互作用,是一個相當復雜的問題。英語中,有生命名詞通常作可數解,但也可以有不可數用法(如“dog”可以指狗的個體,也可以表不可數,指狗肉)。Pelletier (1975)的經典研究使用Universal Grinder (萬能攪拌機)這一形象的比喻來解釋可數名詞的不可數用法,他認為名詞的可數義可以在形態句法等信息的幫助下轉化為不可數義。講座中,黃愛軍老師帶領大家重溫Pelletier研究的原文,指出🤵🏽♂️📤:Pelletier認為任何名詞都有可數和不可數兩種用法👩🌾,並未認定可數義是名詞最主要和基本的用法🏌🏿。至於萬能攪拌機的機製是否存在,學界一直有爭議,現有文獻中⛏,Cheng, Doetjes and Sybesma (2008)認為漢語有生命名詞只有可數解讀🌴,詞匯義可以阻隔可數義到不可數義的轉化🪼,如“狗肉”一詞阻隔了“狗”獲得不可數解讀🉑👩🏿🦲。針對前述研究中的爭議🌭,黃老師就以下兩個問題進行了實驗論證🤟🏿:
1. 漢語的有生命名詞有沒有不可數解讀🎴,有哪些因素會影響漢語的有生命名詞的不可數解讀🧖🏻♂️🩸?
2. 萬能攪拌機假說是不是獲得不可數解讀的必要條件?
黃老師運用句子真值判斷法調查兒童實驗組(4-6歲)和成人控製組在4種不同實驗條件下對“狗”、“牛、“羊”三個有生命名詞的理解,每組被試24人。實驗結果顯示:漢語光桿有生命名詞在合適的語境和形態句法條件下可以浮現出不可數解讀。萬能攪拌機的思想實驗是幫助人們獲得名詞不可數解讀的一種途徑,但並非獲得不可數解讀的必要條件,在與“攪拌”義無關的場景下,不少被試依然能夠獲得名詞的不可數解讀🍅。由此💇,黃老師認為:不可數解讀和可數解讀一樣𓀁,都是名詞的基本意義。
本次講座吸引了外文沐鸣2及外系師生前來聆聽,在最後的提問及討論環節, 黃老師就研讀文獻👩🏻、實驗設計🦂、理論分析等方面與大家展開交流🧗,講座在熱烈的氣氛中結束🧑⚕️🛌。
撰稿🧝🏻♂️:徐國恩 馮予力
Copyright © 沐鸣2平台 -《精彩永续》让乐趣不断延续! 版權所有 滬ICP備2029971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