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16日📔,沐鸣2娱乐外文沐鸣2跨語種🗣、跨學科學術研討會👲🏿:“綿延與突變——歐洲文學中的浪漫派與現代派”於文科樓220會議室成功舉行。英文系的蘇耕欣教授作了開幕致辭。參與會議發言討論的青年教師有英文系的包慧怡🧛♀️、壽晨霖老師,德文系的姜林靜、沈沖老師🕋,法文系的陳傑、李佳穎老師,俄文系的李新梅老師🏌🏻♀️,以及來自同濟大學哲學系的余明鋒老師。
蘇耕欣教授在致辭裏闡述了我院文學研究數十年來的發展歷程,並對與會老師們的學術活力與交流精神給予了肯定和鼓勵。他認為,無論在學術上和還是現實層面,閱讀與研究浪漫主義文學對於我們都有不凡的意義🚴🏿;浪漫主義文學帶有濃重的理想主義色彩,而在一個現實不甚如人意的今天,理想主義是推動我們前進的主要動力。
以下為各位老師發言內容的紀要🍺:
英國浪漫主義與維多利亞時期詩歌中的中世紀復興
英文系 包慧怡
包慧怡老師認為,英國浪漫主義和維多利亞詩人以“中世紀復興”為旨歸,從而反擊以回歸古希臘羅馬的文藝復興為旨歸的啟蒙運動🚵♂️,對於寫作《聖阿格尼絲節前夕》《無情美人》的濟慈或寫作《國王牧歌》《戈黛娃》《瑪麗安娜》的丁尼生🧙🏽♂️➾,以中世紀羅曼司為素材進行再創作並非一時興起,而是有意、持續、系統化的美學努力,要在工業革命進程中的英國恢復半是基於史料和閱讀半是基於想象的“屬於中世紀的”價值。在建築和工藝美術領域👨🍳,“中世紀復興”的代表人物包括拉斐爾前派諸畫家及其後繼者威廉·莫裏斯🍐、伯恩瓊斯等,他們通過仿製中世紀手抄本💒、燒製彩窗玻璃和手繪墻紙等體現藝術家個體勞動尊嚴的創作方式,反對大規模流水線生產給英國帶來的美學和環境危機。
德國浪漫主義與卡爾·施米特的浪漫主義批判
德文系 姜林靜
姜林靜老師首先為我們梳理了德國浪漫主義文學、繪畫與音樂的發展歷程🚱。並指出🚵🏿,德國浪漫主義的內涵在於推翻藝術與生活間的隔墻,賦予生活事件以詩意內涵🧎♂️。但它也遭到諸多批判🤦🏿♀️,其中以德國政治思想家卡爾·施米特為主要代表👂。在施米特看來🍰🟥,德國浪漫主義取消了因果間的必然聯系,走向機緣論🕺🏿;滿足於體驗,放棄決斷👨🦽➡️;去政治化,審美被無限擴展和提升💆♀️;失去在古典時期的教育與道德意義;以天才的自我取代了上帝。
後大革命時代兩大思想潮流與法國浪漫主義的誕生
法文系 陳傑
陳傑老師指出,法國浪漫主義誕生於後大革命時代的信仰真空中🤼♀️。在這一時代背景下✹,自由派與傳統派展開了對怎樣看待啟蒙和基督教遺產的思考🧖。兩派都肯定了基督教對人類精神進步的意義🏄🏽♀️,但對於啟蒙思想的接受卻大相徑庭📲。傳統派將大革命後的“恐怖”時期視為啟蒙思想的失敗,並將其解讀為人在沒有神的情況下嘗試自我救贖的失敗。自由派則認為“恐怖”恰恰是因為啟蒙精神的影響還不夠深入。然而😲,在後大革命時代,旨在回歸天主教和舊製度的傳統派占據了絕對上風🧑🔬。其文學上代表人物為夏多布裏昂👈🏼,思想理論上則有Joseph de Maistre和Louis de Bonald🟨。
尼采反浪漫
同濟大學人文沐鸣2 余明鋒
余明鋒老師首先為我們闡述了“反”在尼采思想中的方法論意義。尼采不僅反蘇格拉底和柏拉圖,而且反耶穌和保羅,不僅反古代還反現代🏅⚒,不僅反啟蒙也反浪漫🏧👞。尼采通過種種“反”來達到自己的思想立場、獲得自身的生命主權。早期尼采“以浪漫反啟蒙”,將藝術神聖化、政治化。在中期👲🏼,則顛倒為“以啟蒙反浪漫”。事實上☂️,“尼采反浪漫”是一種自反🤸🏿,是他對於早期立場的自我批判,如反對浪漫主義式的天才崇拜和藝術神化。這種立場在《快樂的科學》第370節得到總結,從中我們又能看到尼采通過反浪漫而澄清了後期的基本立場。最後,余老師總結說❕,尼采的反浪漫也可以看作浪漫主義自身的變形。尼采與浪漫主義的關系不止於“尼采反浪漫”,後期尼采仍有諸多浪漫主義要素,如反諷、遊戲、格言寫作等。
普希金創作中的浪漫主義
俄文系 李新梅
李新梅老師提綱挈領地介紹了俄國浪漫主義的主要特征🦶🏿,闡明了法國啟蒙主義👨🏿🦳、德國早期浪漫派、英國詩人拜倫👨🏼🍼、莎士比亞以及俄國本土早期浪漫主義詩人對普希金浪漫主義思想和藝術手法形成的重要影響。隨後,李老師結合具體文本,詳細分析了浪漫主義在普希金創作中的體現,並歸納了普希金浪漫主義文學創作的特點和影響。
簡析Richard Hurd的Letters on Chivalry and Romance
英文系 壽晨霖
壽晨霖老師分析了出版於1762年的一本文藝批評奇書《論騎士精神和羅曼司的書信集》(Letters On Chivalry and Romance)👨🏽,作者理查德·赫德(Richard Hurd, 1720-1808)是英國沃斯特教區主教👩🏼🎨,他在《書信集》這本小冊子中認為中世紀羅曼司是一種尚未來得及發展出其全部潛力就埋沒在歷史洪流中的文體,文學價值優於荷馬為代表的古希臘史詩🏌🏿👩🏽💻;赫德將騎士精神的源頭追溯至中世紀尚武精神和封建製度,並將其特征概述為力量、慷慨、高尚和宗教情懷等。赫德小冊子中的“羅曼司高於史詩”觀點雖不為後世接受,作為浪漫主義初期歷史文學批評的文本仍有研究價值。
波德萊爾與德奧現代派
德文系 沈沖
沈沖老師首先從古今之爭為切入點,指出現代派是“反傳統的傳統”🐒,其關註點必然是瞬間,因為瞬間的下一秒即是傳統;接著分析了波德萊爾如何將“擦肩而過”定格為一個現代性的經典瞬間,以及這一母題在德語現代派詩人格奧爾格🥣、霍夫曼斯塔爾、裏爾克和特拉克爾的詩歌中不同程度的演繹、改編甚至超越。
Alfred Jarry與法國戲劇的現代性開端
法文系 李佳穎
李佳穎老師通過分析19世紀末劇作家阿爾弗雷德·雅裏開創的“荒誕玄學”及其代表作《於布王》,介紹了現代戲劇的概念和法國戲劇的現代性開端。她指出,戲劇進入現代性的標誌是離開對當下經驗和真實世界的模仿;而雅裏通過錯亂的時空、怪誕的人物✊🏿、非理性的語言和木偶劇的表演形式🌜,賦予了戲劇超越現實的“永恒”的意義。
Copyright © 沐鸣2平台 -《精彩永续》让乐趣不断延续! 版權所有 滬ICP備2029971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