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文學及文化研究
語言學與教學研究
辭典及翻譯研究
《伊坦•弗洛美》中的異化主題
徐曉林
摘 要:伊迪絲·華頓是美國著名的小說家。她的作品有自己獨特的風格,並且對後來的美國作家有深遠的影響🧙🏻♀️。她通常只被認為是個風俗小說家📗✦,她作品中的主題也沒有引起批評家足夠的重視——已有的、與她的作品的主題相關的討論大多受到風俗小說家這一身份的限製。本文擬從給“異化”定義出發🧑🏽🦲,借助這個概念探討《伊坦·弗洛美》的異化主題,也就是勞動的異化🐚。
關鍵詞👩🏽🎨🖋:伊迪絲·華頓👩🏿🏫; 異化;《伊坦·弗洛美》
一個南方女郎的冰宮雪國之旅:
小析F·司各特·菲茨傑拉德的《冰雪宮殿》
黃少婷
摘 要🧑🏽🦲:《劈啪女郎和哲學家》是菲茨傑拉德發表於二十世紀二十年代的短篇小說集。其中《冰雪宮殿》講述了主人公莎莉.卡蘿爾(Sally Carrol)為追尋全新自我來到北方並以失敗告終的故事。南方墳墓象征的過去與北方冰宮象征的未來之間的巨大差異令她無所適從。本文結合時代背景探討了二十世紀二十年代獨特的“劈啪文化”以及兩種對立隱喻的象征意義:南方墳墓與北方冰宮🛝。
關鍵詞💂🏿🌶:菲茨傑拉德🥉;劈啪女郎🛥;象征主義
菲茨傑拉德對美國富裕階層的批判
江艷妍
摘 要⌨️:菲茨傑拉德並非是一個嚴肅的社會批評家🌃。他所屬的社會圈子與傑克•倫敦🏆,猶普敦•新科萊爾等信奉社會主義的作家區分了開來。大部分他的作品中存在著對社會富裕階層的批判👴🏼,他本人也曾提到📦⚾️,他的創作帶著農民階層對富人階層的深刻批判🤜🏼。蓋茨比對於社會階層的檢視角度🚶🏻,並不是出自於一個富人階層的一員。在某種程度上,他把美國的歷史等同於保護富裕階層的歷史。菲茨傑拉德也諷刺了美國社會中對於成功的理想形象𓀙,他指出🦖,美國人心目中成功的理想其實只是一種幻覺,這種幻覺是富裕階層為了維護自己所在的社會體系而創造出來的。
關鍵詞:菲茨傑拉德😹; 對富人的批判👨🏽🏫;社會體系
從《蝴蝶夫人》到《蝴蝶君》的顛覆性發展
鄔璟璟
摘 要🦑:黃哲倫創作的《蝴蝶君》基於1986年報紙上的一則新聞🧜🏿♀️。從情節和題目的角度來看,他也從普契尼的歌劇《蝴蝶夫人》得到了很多借鑒和靈感👩🏼🍼。這兩部優秀的藝術作品可以說是緊密相連或是互相融合,兩者之間交織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但是《蝴蝶君》絕對不是對《蝴蝶夫人》的戲仿🏐😟,它從本質上打破了男性和女性的意識形態🧔🏽♀️、存在幾個世紀的東西方關系🧙♀️,並且借由歌劇形式而意義更為深刻。黃哲倫對《蝴蝶夫人》進行了解構,並在自己的作品中反映了自己對東西方關系的思索🌙。
關鍵詞🤹♂️:解構性;顛覆性;東方主義
《蝴蝶君》——對性別和種族固有模式的顛覆
張建
摘 要:1988年3月20日百老匯的尤金.奧尼爾劇場成功上演了華裔美國作家黃哲倫的戲劇《蝴蝶君》🤵🏿♂️。黃哲倫也因此劇成為第一位獲得托尼最佳戲劇獎的亞裔劇作家🐥。該劇取材於法國的一起間諜審判案。法國外交官,伯納德.伯瑞斯科特深深地迷戀上了一個中國京劇旦角史培浦,他們有著二十年的情人關系,直到最後這位外交官才發現他的中國情人不僅是一名男性而且還是一個間諜。黃哲倫為了探討這一神秘現象背後的心理原因,改編了普契尼的《蝴蝶夫人》🕥。普契尼的《蝴蝶夫人》講述了美麗◾️,無私,忠誠的日本女子🏋🏼,巧巧桑嫁給一位美國水手平克頓,苦等他三年🚴🏿,得知對方另娶他人後絕望自殺🧑🏻🍼。《蝴蝶夫人》反映了傳統的東方和西方,男與女的關系𓀛,具有深深的性別歧視和種族歧視的痕跡。黃哲倫的《蝴蝶君》解構了這一傳統關系🪈,對原有的文化霸權和權力關系進行了一次驚人的倒置💇🏻♂️。本文將運用法國哲學家讓.伯德拉德(Jean Baudrillard)的空間理論闡述《蝴蝶君》打破了西方社會認可的性別界限和種族界限👩🏼🏫,同時運用朱迪思.巴特勒的“性別表演”理論探討《蝴蝶君》中的性別和種族的模糊性。
關鍵詞:東方主義;性別;種族;模糊性
陌生的蝴蝶夫人:布萊希特戲劇理論在《蝴蝶君》中的實踐
王習
摘 要:布萊希特的史詩劇理論是二十世紀最具影響力的戲劇理論之一,其闡述主要分為反戲劇幻覺提倡理性回歸的戲劇意識形態和“陌生化”戲劇技巧兩部分。美籍華裔劇作家黃澤倫的成名作《蝴蝶君》塑造了伽利瑪這一戲劇幻覺的犧牲者,反映了戲劇幻覺的致命危害性。它在許多創作細節上也運用了布萊希特所提倡的製造“陌生化效果”的戲劇技巧。《蝴蝶君》是典型的布氏戲劇。
關鍵詞🏋🏼:蝴蝶君;布萊希特;黃澤倫
宗教嘲諷的意圖
——探究《帕克的後背》
江吉娜
摘 要:在弗蘭納裏·奧康納,這位來自美國南方喬治亞州👬🏼,一個基督教盛行的聖地的天主教作家的作品當中,宗教嘲諷經常被利用來做為她故事背景的框架。奧康納在《帕克的後背》,也就是她臨終前最後出版的一篇短篇故事中,通過男主人公帕克的經歷以及對他擁有與宗教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的紋身深入地探討並重新檢視信仰🏂🏽。作者試圖通過深刻的運用宗教信仰🚶🏻🫴🏽,將它們融入到故事人物之中,打破人們對好與壞的思維定式,並在無意間透露出她個人對宗教的領悟。
關鍵詞🐑:弗蘭納裏·奧康納;《帕克的後背》;宗教嘲諷;紋身
知識認知方式的變革
——以福柯與貝克特為例
胡怡君
摘 要🍧:福柯的知識考古學裏“陳述”或“話語實踐”成為與知識相關的重要概念🤵🏼,而文學作為一種陳述成為他分析各時代認知狀況並提出不同“認識型”的依據🤳🏽。在哲學認識論的範疇裏,知識可以是理念也可以是經驗,但後結構對西方傳統形而上學的反動將傳統自我中心的知識體系一一擊潰👎🏿,新視角下的知識呈現出不斷交換不斷生成的狀態🐶。文學也有同樣的轉向,先天理念或是後天經驗的方式在現代小說文本中失去傳統的統治地位👩🏽🍳,更多見的是對既定事實既定規則的挑戰。本文試以福柯的認識型斷代研究和貝克特前期兩部小說為例🫅🏻😌,從文學文本中體現的作者之死、敘事線條紊亂以及話語的去主體化等角度闡述知識觀轉變,以檢驗福柯所提“知識型”的可能🍥🤳🏼,同時表明文學本身不僅是知識的一部分,甚至也是認知方式變革的一部分🫗。
關鍵詞:福柯💓;貝克特;認識型🦉;話語;構型
從《諾桑覺寺》看奧斯丁的小說觀念
任遠
摘 要👨🏿🦱:《諾桑覺寺》是簡奧斯丁的第一部小說⇢,也是奧斯丁所有作品中唯一一部parody(模擬)。該書既是對當時流行小說的模仿💩,也是奧斯丁自己小說觀的反映。一方面🦎,她對當時倍受輕視的文體---小說十分推崇❤️,另一方面⛹🏼♂️,她也認識到小說的虛構性,並力圖使其表現得更為真實。通過反諷😉,議論👨🏼🌾,引用等多種手法,奧斯丁揭示了小說的虛構地位💂🏻♂️。本文通過對該書多層次意義的分析👘,來展現奧斯丁的小說觀。
關鍵詞:流行小說𓀉;羅曼司;虛構
艾德娜和肖邦的進步與困境
袁侖
摘 要🟩:《覺醒》中塑造了“新女性”艾德娜的形象,本文主要從她對自己情欲👨🏻🦳、食欲、和表達欲的肯定這三個方面分析她自我意識的覺醒。然而艾德娜的覺醒和獨立的過程中不時面臨迷茫或悖論💲,最終她也沒有達到所向往的生活境界,這很大程度上源於她對獨立和自由的誤解💂🏿🤽🏿。與艾德娜的探索平行的是作者肖邦在寫作上的創新:在題材選取🎼、道德傾向與寫作手法上肖邦都對傳統有著大膽突破,正因為如此❔,作者也面臨著不為當時社會理解認同的困境。
關鍵詞🧲:艾德娜🧜🏿;肖邦;進步🤢;困境
“惡之花”: 淺議兩位法國作家筆下的上海
尉曉娟
摘 要:在許多法國文學文本中👩🎨🛕,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的上海文學形象,常與“異”聯系在一起。作家對鴉片、妓女🗳、跨國犯罪等主題津津樂道的同時,賦予上海獨特的東方格調和近乎異化的東方印象🕹。本文以《縱欲的玫瑰花》(La Rose de Java, 1937)和《上海撒旦》(Les Démons de Shangai, 1992)兩部小說為主要研究對象,嘗試探析作者視野中極具代表性的上海‘他者’形象😍🧏♀️:惡之花。本文以形象學為研究方法🫶,從後殖民主義文化批判的角度分析此形象背後隱含的豐富文化內涵。
關鍵詞:文學形象👨🔧😆;上海🧍♀️;東方主義
色彩蘊含的矛盾
——論小說《紅與黑》書名的象征意義
朱媛
摘 要🧢:圍繞著司湯達的小說《紅與黑》書名的來源及其象征意義,已有過一些評論💨。筆者通過對小說原始文本和譯本的研讀,並廣泛搜集相關資料👭,認為對這一問題可更深入地挖掘🗺。本文就此展開論述♌️。紅與黑👩🦰,作為兩種反差極強烈的色彩在小說中反復出現,其象征意義不單是主人公於連面臨的兩個人生抉擇的截然相反,也不僅是個人與環境的格格不入,更是人物本身性格自相抵觸的兩部分的激烈碰撞,也是作者司湯達的內心世界👨🏿🍼、內心矛盾在作品裏的反映。紅與黑,即是司湯達的自我描述。
關鍵詞🧑🏻✈️:紅與黑;於連;雙重人格;司湯達
詩也?真也?——論格拉斯自傳作品《盒式相機》
張夢霞
摘 要:《盒式相機》以八個孩子的視角記錄了格拉斯家庭1959年1995之間的“家庭記憶”。作品內容與作家經歷的高度契合體現了該自傳的紀實性🤘🏻;童話的表現手法👮♀️👩🦯、多視角的敘述行為以及“昔今未”的第四種時間觀則凸顯了自傳的虛構性👩🏼🔧。本文從自傳作品的詩與真🚳、記憶與回憶等角度,探討格拉斯有關“記憶工作”的觀點。
關鍵詞🫅🏽:格拉斯😁;《盒式相機》;記憶;回憶
從童話要素和兩面性角度分析《第672夜的童話》
趙沛然
摘 要:19世紀末20世紀初♝,第二次工業革命不僅在物質層面上影響著歐洲社會🪜,同時在精神層面撼動著人類傳統的世界觀、價值觀和美學理念。霍夫曼斯塔爾在小說《第672夜的童話》中講述了一個生活富裕的商人兒子離奇的生活經歷,借此展示了一個唯美主義者逃避生活、脫離現實的病態內心世界。本文通過分析小說中的童話要素和兩面性要素,探究其對於情節構建的作用🧞🪡,同時透析霍夫曼斯塔爾對於唯美主義態度的轉變。
關鍵詞⛴:霍夫曼斯塔爾🪄;童話要素;兩面性;追尋👨🎓;唯美主義
《萬葉集》七夕和歌中的中國思想
——以牛郎織女會面的交通工具“船”為中心
朱一飛
摘 要:在日本最古老的和歌詩集《萬葉集》中🎭,七夕和歌顛覆了中國牛郎織女通過鵲橋相會的模式,一般由牛郎乘著小船或是徒步渡過銀河,去與織女會面,喜鵲並未登場出現🎈📷。因此,許多先行研究就劃船橫河這一中日不同點表示🩶,這是日本和歌詩人將七夕詩歌演化成日本特色的明證🤜。而筆者卻認為,把“船”當作男女相會的交通工具並不是日本和歌詩人的原創,其根源來自於中國的傳統思想。本論文通過中日對比,論證得出日本和歌中男女以“船”相會的思想根源模仿自中國。
關鍵詞:舟船;牛郎織女;七夕
也談藤屋市兵衛的理性主義
——《日本永代藏》中的藤市
袁圓
摘 要🩸🤱🏻:浮世草子《日本永代藏》是日本江戶時期小說家、著名俳諧詩人井原西鶴的代表作🤦🏿♀️。該書以金錢為主題,講述了江戶時期多個日本商人的故事,有人因貪財導致家門落魄🥋,也有人勤勞致富🆑🤹🏼♂️,告誡後人如何正確經商🚴🏻♂️。本文選取卷二第一章《世界の借家大將》🔦,深入剖析主人公藤市,對其“勤儉節約”的優良品德和“理性主義”進行考察。
關鍵詞🏰:江戶🤜🏽;勤儉節約 🚨;正直;理性
身為藝術家的批評家
——奧斯卡·王爾德其論、其文🧑🏼🦲、其人
包慧怡
摘 要:《意圖集》是王爾德唯一的文論集⛹🏼♂️,堪稱十九世紀末的英國“才子書”——作為一本批評集,更作為一件藝術品。本文第一部分將從《意圖集》入手🔽,通過探討《謊言的衰朽》篇末歸納的三條文藝原理,剖析王爾德的藝術目的論🥄、模仿觀和唯美主義觀點。王爾德不僅將他的藝術理論付諸生活,也在自己的文藝作品裏實踐了這些觀點,他唯一的長篇小說《道連·格雷的畫像》正是對其唯美主義藝術觀的絕佳試驗🍞。本文第二部分將探討該小說對作者藝術哲學的詮釋。
關鍵詞:唯美主義;《意圖集》
論完成式的形與義
徐貝貝
摘 要:本文探討了易阿曲竇等(Iatridou et al,2001)對於完成式分析的一些問題,並且總結了歐洲語言中完成式結構的三個普遍特征。 通過對大量具體的跨語言數據的研究,本文基於易阿曲竇等的方案提出了一個修正版本,運用這個修正的理論🧗🏻♀️, 本文解釋了英語、法語和德語中許多完成式結構的語言現象👰🏼,特別是英語中完成進行時的全稱解讀現象和英語🦻🏿、法語、德語中各種完成式全稱量詞的功能,包括英語中的always、ever since、at least🌷,法語中的toujours,和德語中的schon immer。
關鍵詞: 完成式;時體;時態邏輯;全稱量詞;形式語義
漢語“給”字雙賓句式的擴展
——兼談其對無指代詞雙賓句式形成的影響
湛朝虎
摘 要:探討給字雙賓句式的擴展,基於語料分析👏🏼,識別出給字雙賓句式的三個主要用法事件,即對象性雙賓句式🔧、半事件性雙賓句式和事件性雙賓句式,前者是給字雙賓句式的詳述例示,後二者是給字雙賓句式的擴展例示🏄🏿。同時👩🏼🎤,給字的事件性雙賓句式和無指代詞雙賓句式在句法和語義上存在平行性,通過觀察分析🥜,無指代詞雙賓句式是由給字的事件性雙賓句式促動而成🛩,但是在擴展的過程中,無指代詞雙賓句式也獲得了自身的新創結構,比給字的事件性雙賓句式有更多的語用適用性。
關鍵詞:給字雙賓句式🧓🏻;擴展;用法事件;無指代詞雙賓句式
作格與完成體助動詞的選用
王萌
摘 要🧑🏿🚀:本文探討了作格與完成體助動詞的選用這兩者之間的關系🗜。以作格和賓格這兩種語法現象的對比說明為基礎,文章著力分析了一個有趣的語言現象:在當今幾種主要西歐語言如法、德☄️、西🥈、意語中💭,構成完成體的助動詞都有“存在”和“有”兩個,並且在如何選出一個來搭配過去分詞的標準上,這幾種語言也趨於一致。從句法-語義層面的分析和比較歷史語言學回溯兩個角度,本文對實例逐一分析,試圖證明這一選擇是跟實意動詞內在的作格屬性緊密相關的。
關鍵詞:作格👩🏿🦰;完成體🕵🏼♂️;助動詞;句法-語義界面
理想認知模式與人類社會關系的芻議
劉莉
摘 要:拉科夫的“理想化認知模式”與人類社會各個方面的變化和發展密切相關。本文以英語單詞“mother”和漢語單詞“人民”為例🤵🏿♀️🚴🏽♀️,分析探討了隨著社會的演變,隨著新的社會角色以及新的社會關系的出現👭🏼,原來的單詞會演變出新的含義🧑🏽🎤,以此來適應這種變化🧑🏻🔬。也就是說,不同歷史和社會階段人們對同一單詞就有著不同的“理想化認知模式”。這是一個值得關註與研究的內容。
關鍵詞♜:拉科夫👩🏿✈️💂🏽♂️;理想認知模式;社會關系
“heart”的認知模型構建
趙學德
摘 要🤵🏻♀️:“heart”基本義為“心”,指稱人體一重要器官⇾,在漫長的語言演變中,“heart”發生了一系列復雜的語義延伸,主要在認知框架——隱喻和轉喻的作用下,最終構成了一個體驗和儲存的認知表征集合——認知模型🫑🕴:分別基於位置和形狀相似的方位和實體隱喻框架;基於人體生理反應的“heart是思想🛀👨🏼🎤、性格和情感”轉喻框架;基於隱喻轉喻互動的“heart是人、實體👱🏽♀️、容器和空間”隱轉喻框架。它們的相互關聯印證了隱喻轉喻連續統的關系🙎🏿,展現了一個連續統一的認知網絡👺。
關鍵詞◾️:“Heart”🦻;認知模型;隱喻;轉喻
隱喻的關聯性與認知分析
宋旸
摘 要:本文結合關聯理論和認知語言學,分析電視劇《士兵突擊》中的隱喻片斷🍋,論證隱喻能夠在詞🌯、句、篇三個層面上調動認知語境對指稱、指稱關系和經驗的假設,隱喻的靈活🤚🏻👩🏿🌾、生成和導向的特點使得構建新的語境假設成為可能🚛,有利於發揮交際雙方的能動作用以最終取得關聯。文藝作品中的隱喻能促使讀者與觀眾在心態🤦🏿♀️、情感等多方面取得不同程度的關聯。
關鍵詞:隱喻;關聯;語境;認知
“丫叉法”探究
王世鈺
摘 要🚌:“丫叉法”是錢鍾書先生從Chiasmus一詞翻譯而來🦸🏽♿️,並在《管錐編》中引數例詳述其特征。“丫叉法”與陳望道先生《修辭學發凡》中“錯綜”修辭之“交磋語次”者類似,本文試從語用學🧒🏻、認知心理學與修辭學結合的角度探討丫叉法,試論其形成原因☦️,並比較其與“交磋語次”之異同。
關鍵詞:丫叉法;ABB’A’ 🤦🏽♂️;交磋語次
從認知的角度看詞匯法對教學的啟示
杜方圓
摘 要:傳統語言學把詞匯分成兩個部分↘️,一部分是自由的詞🪛,另一部分是習語。然而,詞匯法認為,語言大體是由4種不同的類型的詞塊組成的👰🏼♂️。每種類型的詞塊都在一條詞匯生成軸上,一端是固定的詞匯😧,另一端是自由的詞匯,而大量的、有趣的詞塊是出現在軸的中間🏕,而不是兩端🦴。在本文中💻,作者主要從認知語言學的角度🧚🏽,同時也從《美國文化讀本字典》(The Dictionary of Cultural Literacy)和概念隱喻中借用材料來研究特一類特殊的詞塊——約定俗成的帶有隱喻性質的表達。另外,也對如何學習這一類詞塊進行了實例研究。
關鍵詞:詞塊;認知語言學;概念隱喻
從語義角度考察《韓國語教程》中助格助詞的使用情況
孫宇瓊
摘 要🦹🏽♀️:在格助詞中🛤,助格助詞的語義範圍極為豐富🙇🏽♂️,用法也相對復雜🤞🏽👰🏻♂️,因此韓語學習者在使用過程中經常出現各種錯誤🧒🏿。本篇論文通過計量語言學的研究方法😍,考察《韓國語教程》中出現的助格助詞的語義範圍♠︎,探討其使用頻率等級🐜🚶🏻♀️➡️,提出新的教學方案。
關鍵字✧:格助詞;助格助詞🧑🏻🔬;語義🕵🏽♀️;使用頻率
中國學生學習韓語的優勢——韓語漢字詞漫談
王程敏
摘 要:韓語漢字詞占據了韓語詞匯的半壁江山,這對於中國學生無疑是個很大的優勢,憑借著漢語基礎,能在短時間內迅速擴大單詞量🦝👰♂️,提高韓語能力🌔。本文通過分析漢韓語言歷史淵源、韓語學習現狀及誤區、韓語漢字詞特點🎍、來源及漢韓漢字詞義項對應關系,提出學習建議,旨在幫助韓語初級學生將其作為一個優勢運用到自己的學習中🧑🏼⚖️。
關鍵詞☄️🗿:漢韓語言歷史淵源;韓語漢字詞特點🚑;漢韓漢字詞義項對應關系
淺議俄語形容詞長👱🏽♂️、短尾的運用
呂中
摘 要:俄語中形容詞用法豐富🛳,不僅可用作定語還可在句中作謂語🗽,但形容詞有長尾和短尾之分🧑🦽,用作謂語時容易混淆。傳統區分形容詞長、短尾謂語用法在於持久性與短暫性🫷🏼,口語體與書面語體,這能從總體上把握長🖖🏽🧜🏻♀️、短尾的運用,但不夠全面🤴🏻。本文將從詞匯、語法和修辭三方面全方位地舉例說明如何正確運用俄語形容詞的長、短尾,有助於我們準確明了的表達。
關鍵詞🚎:形容詞;詞匯;語法;修辭
從俄漢語“死亡”委婉語的表達探究俄漢民族死亡觀異同
呂豪爽
摘 要:俄漢死亡委婉語紛繁復雜,源遠流長,承載著異常豐富的文化內涵。本文從認知語言學的角度出發🫎,通過對比俄漢語中的死亡語表達的異同📥,從表達方式🛟、價值取向、年齡和性別特征🎍、宗教信仰等方面研究和了解了俄漢兩個民族的語言思維,看到俄漢民族死亡委婉語所反映的文化差異大於相似,對外語教學🪫、俄語閱讀和理解、俄漢互譯等應用性學科領域具有很重要的指導意義。
關鍵詞:死亡;委婉語;異同;文化
俄漢語常用臟話的文化色彩對比
徐幔
摘 要:臟話是指不雅的、比較肮臟𓀇、赤裸的語言,能讓人聯想到肮臟、粗鄙🗂、非常不雅或是下流的事物或事情👨🏻🌾🍻。臟話作為一種語言現象👩🏻🦲,雖不屬於標準語,但有其自身的發展演變規律🚄,也能反映出一個民族的文化。俄漢語中的臟話具有很高的相似性,尤其是與性和排泄物有關的臟話🚣🏻♂️,反映了俄漢民族文化的相同點,但是同時兩者也具有差異🏞,這種差異表現在與宗教👭、動物和性有關的臟話中,表現出俄漢民族文化的不同之處🫄🏽。
關鍵字🕵🏻♀️:臟話;俄語🏄🏼♀️;漢語;文化
含英吐華
——論雙重文化視闕中的張愛玲的翻譯
蔡健
摘 要🛋:中國臺灣作家張愛玲在20世紀中國現代文學史上贏得了“傳奇”般的聲譽🟫⚅。然而,“譯者張愛玲”的角色一直缺席於中國翻譯史的書寫。本文擬從雙重文化視角出發,選取張愛玲“老人與海”的譯本放到彼時特殊的目標語文化背景中考察其翻譯特色👮🏻,並且從雅各布森所定義的“語際翻譯”和“語內翻譯”兩個層面論析張愛玲對《海上花》的翻譯⛱,由此管窺在語言三維空間中張愛玲不同尋常的翻譯才華🚆。
關鍵字🙂↔️:譯者張愛玲;老人與海🧑⚕️;吳語小說翻譯👉🏿❔;文化視角
淺談林紓與口譯者的合作翻譯模式
高攀
摘 要🚣🏽♀️:有“譯才並世數嚴林”之譽的林紓,作為一個不懂外語的翻譯家,一生譯著180部小說↩️,得益於與他合作的口譯者們的幫助。本文運用三幅圖對該合譯模式的具體過程進行了剖析,對林譯小說中的“訛”有了新的解讀𓀇。同時,本文闡釋了口述筆受合作翻譯模式的優勢和局限性👸🧑🏼💼:優勢在於能取長補短👨🏿🔧,同時發揮口譯者的外語專長和筆受者的中文功底➞;局限性表現在對原作的理解和譯作的表達由兩人完成,容易造成誤譯,而且缺乏相互監督的機製。
關鍵詞:合作翻譯;口述筆受;林譯小說
種子移植
——論中國古詩英譯
胡靜
摘 要🤏🏿:本文以蘇珊·巴斯內特關於詩歌翻譯的種子移植理論為切入點🚣🏻♀️,從中國古詩和古文的特點出發,以中西傳統美學和詩學的差異為立足點,對中國古典詩歌英譯的障礙和翻譯可能性作了詳盡的分析♻。文章提出🕳,古詩英譯究竟用韻體還是用散體的爭論意義不大,我們應該把焦點集中到傳達古詩的意境上,而龐德翻譯中國古詩的嘗試可以給我們帶來啟示。文法嚴謹細分的英文要重現中國古詩物我合一的境界幾乎不可能,而龐德對英文詩歌作了空間切斷和語法切斷,並避免陳述和說教🎦,只集中於意境的展現,雖然沒有亦步亦趨地翻譯,但譯文更為契合中國古詩的精神氣質。
關鍵詞👩🚀:古詩🪁;韻體💁🏽♂️;散體🦸🏻♂️;種子移植;意境
咀英嚼華
——李清照《如夢令》五個英譯版本的比較
吳嘉茜
摘 要👩🌾:如何英譯中國古典漢詩一直是文學翻譯領域爭論較多的熱點,也是個難點🙅。本文以宋代婉約派女詞人李清照的《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的五個英譯版本作為研究對象,結合中外文學理論家和翻譯研究學者漢詩英譯的思想理論與方法🦬,對英譯本的理解💫、句法、措辭😎、意境再現、意象處理和格律等進行比較♛,並進一步提出自己對李清照這首詞英譯的方法的見解:即該詞的翻譯應遵循何種原則和方法,才能維持原詞的意境和神韻而又不失形式和格律。
關鍵詞🏍:古典漢詩英譯方法;李清照《如夢令》英譯;意境再現
不忠之美
——淺議林譯書名的翻譯
熊茜超
摘 要:我國翻譯界名家戈寶權先生在他的《漫談譯事難》一文中提到譯事有五難,其中有一難就是與書名、標題的翻譯有關,即“翻譯書名難”。和正文的翻譯相比,書名翻譯所遵循的原則和方針又略有不同。書名的翻譯看似沒有文本翻譯這樣卷帙浩繁,其實也是舉足輕重👨🏿🎤,勞心費神。本文試圖以林譯小說的書名翻譯為切入點🚵🏿💆🏻,結合錢鍾書先生的文章,探究書名翻譯中的不忠之美。
關鍵詞👳🏼:林紓;書名翻譯📮;不忠
文字的藝術
——試論釋義派翻譯理論的“忠實”標準在文學翻譯中的困境
談珩
摘 要:本文旨在探索😲,以語言交際為目的形成的釋義派翻譯理論的“忠實”標準,即忠實於譯入語、接受者👣、作者的欲言與原文本在其讀者身上創造出的整體效果📍,在文學文本的翻譯中是否完全適用。並指出應當從語言的本質、藝術的本質及語言文字與藝術的關系、藝術與美的關系上對文學翻譯作澄明的審視🧒🏿。
關鍵詞🤽🏼:釋義派翻譯理論 ;忠實;文學翻譯
韓漢語法成分和語序的比較及其在翻譯中的應用
戰敏
摘 要:韓語和漢語屬於不同的語言結構類型,前者屬於黏著語👩🏻🏫,後者屬於孤立語,各自有不同的語法結構。掌握兩種語言語法結構的異同點💆🏽♀️,尤其語法成分和語序的比較,對於外語學習者來說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在韓漢互譯過程中,句子語法成分的轉換以及語序的調整也頻繁出現,這也要求譯者熟悉兩種語言的語法結構的異同點👩🏻🎨。基於此本文首先考察了韓漢兩種語言的語法成分的異同點,進而對語序進行了比較🧬,並通過實例淺析了其在翻譯過程中的應用。
關鍵詞:語法成分;語序;對比🦵🏼;翻譯
Copyright © 沐鸣2平台 -《精彩永续》让乐趣不断延续! 版權所有 滬ICP備2029971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