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研究生專刊

 外國文學研究(12)

  1. 《羅森克蘭茨和吉爾登士頓之死》的戲劇謀略分析(賈智)
  2. 唐吉珂德為何“長生不老”(姜晗之)
  3. 當天使隕落人間——弗裏德裏希•黑貝爾和他的《阿格娜絲•貝爾瑙厄》(姜萊)
  4. 非典型的拉康式的成長小說《紅色英雄勛章》(孔慶昊)
  5. “誰能夠告訴我我是什麽人?”——論《李爾王》中的變形(呂玨)
  6. 試論旅行在《紅與黑》中的意義(王一平)
  7. 另類的成長發展小說——以《威廉•麥斯特》為參照評析施蒂夫特作品《晚夏》(徐慶)
  8. 男性氣質的微妙詩學——霍爾頓•考爾菲德成長歷程的兩難境地(顏虹芳)
  9. 美國本土傳統在本土文學中的生存與延續(葉如蘭)
  10. “女硬漢”凱瑟琳——重析《永別了👋🏼,武器》的女主角(余書嫻)
  11. 建(虛)構歷史:閱讀拜厄特的《占有:一部羅曼史》有感(袁茂紅)
  12. 不同尋常的傳記🪼:《福樓拜的鸚鵡》之矛盾與遊戲(趙璧)

 

語言學與教學研究 (11)

  1. 語言和社會文化(付巖)
  2. 論形式語義學(潘佳佳)
  3. 論主體間立場研究框架下模糊限製語概念的嬗變與爭議(張雪波)
  4. 態度系統與艾德娜的情感覺醒(張竹莉)
  5. 英語新聞語篇的批評性語篇分析(周靜)
  6. 表示禁忌的韓國語諺語調查研究(金韶英)
  7. 韓國語副詞“또,다시”與漢語副詞“又,再”的對比分析(王璐)
  8. 韓國語俗語淺析(嚴麗)
  9. 論系統功能語言學核心理論在高校英語專業語法教學中的應用(孫少華)
  10. 論幽默對詞匯記憶的作用(楊敏)
  11. 論詞源解析對大學生英語詞匯發展的影響(趙蓉)

 

翻譯研究與辭典編纂(9)

  1. 戴著鐐銬的華爾茲——簡析十四行詩翻譯(馮佳)
  2. 小品文的風格與翻譯——析林語堂英譯《浮生六記》(汪文娟)
  3. 翻譯:一種“雙聲”的對話——解析道格拉斯•羅賓遜的翻譯對話理論(王莉娜)
  4. 重釋林紓翻譯中的缺陷——以錢鍾書的《林紓的翻譯》為引(項東)
  5. “直譯”的缺憾——淺評徐遲翻譯的《瓦爾登湖》(趙黎明)
  6. 內探其源🛎🙍🏻‍♂️,外傳其神——論地名的翻譯(趙露青)
  7. 小議錢鐘書《林紓的翻譯》(鄭貝爾)
  8. 超常搭配的韓中翻譯問題初探—以詩歌翻譯為例(韓香花)
  9. 從語言觀的變遷談德語文學翻譯理論的歷史傳統(胡潁川)

 

《羅森克蘭茨和吉爾登士頓之死》的戲劇謀略分析

賈智

摘要:斯托帕德戲劇《羅森克蘭茨和吉爾登士頓之死》可稱之為莎士比亞戲劇《哈姆雷特》的外傳。莎劇中的兩個龍套人物在《羅》中搖身一變成了主角👩🏽‍🍼。通過分析劇本🏓,挖掘臺詞隱含意義,可以發現作者在劇中一以貫之的戲劇謀略。這種思維與觀眾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最終的效果還是要通過與觀眾的互動在舞臺展現出來。本文在深入體驗劇本三幕的前提下,層層剖析👩🏿‍⚕️,讓作者的創作思維和心理明晰可辯。

關鍵詞👷🏽:戲劇 觀眾 斯托帕德 戲劇謀略

 

唐吉珂德為何“長生不老”

姜晗之

摘要:唐吉珂德從出版至今有4個多世紀。四個世紀間🤛🏽,對這個人物的闡釋歷經了從傻瓜🛴、紳士、浪漫騎士和英雄的轉變。緣何唐吉珂德在新的時代可以有新的意味?什麽構成了唐吉珂德的不朽?文學作品的命運值得我們的研究🍂,尤其是像唐吉珂德這樣意義流傳了幾個世紀的經典文學作品。本文試圖通過發掘唐吉珂德在不同時期的不同用途和闡釋來回答這些問題,並且發現人類社會總是在用“現今的眼睛”去看待文化經典作品。

關鍵詞:唐吉珂德 文學經典 文學解讀

 

當天使隕落人間

——弗裏德裏希•黑貝爾和他的《阿格娜絲•貝爾瑙厄》

姜萊

摘要:隨著1848年資產階級革命結束🚣🏼,歐洲社會暫時歸於平靜。市民階層的目光也從之前對新秩序的美好構想中,轉向現實的日常生活。反映在文學世界中,出現了許多描寫風景田園和生活瑣事的敘事作品🚙,因此這段時期有時被稱作“市民現實主義”💂🏼‍♀️。國內對該時期作品的引入介紹尚不豐富,而且基本也僅限於敘事文學👆。本文將從戲劇方面,介紹該時期成就最大的作家黑貝爾和其代表作《阿格娜絲•貝爾瑙厄》。

關鍵詞🦤🧒🏼:市民現實主義 戲劇 黑貝爾

 

非典型的拉康式的成長小說《紅色英雄勛章》

孔慶昊

摘要:《紅色英雄勛章》作為美國自然主義小說中的代表作品,在人物的心理刻畫方面也具有時代超前的特質✍🏼🔨。作者史蒂芬.克蘭描寫了主人公亨利從幻想在戰爭中獲得榮耀轉變為看清戰爭和自己的本質的“成長”過程🏃‍♀️。這種心理轉變過程與法國心理學家雅各.拉康的成長理論極其相似。關於這一點也有學者研究過,但本文主要探討的問題則在於書中所反映出的非典型性拉康模式的成長小說的特征。

關鍵詞:拉康心理學 成長小說 非典型性 解構與重構

 

“誰能夠告訴我我是什麽人?”——論《李爾王》中的變形

呂玨

摘要:本文通過分析《李爾王》中的“變形”,尤其是人物變形🫄🏼,追溯它在西方文學史上的發展演變,揭示其對人物塑造與闡釋的重要意涵,從人物內涵的多樣性上升到文本思想的復雜性和豐富性👨🏼‍🚒,從而闡明變形之於《李爾王》精神維度的本體性意義🌄。從分析人物層面的變形到思想內在的變形形式🧑🏿‍💼,試圖探索莎士比亞對“我是什麽人”這一人類根本性的問題的思考和回答。

關鍵詞:變形 自我認同 復雜性

 

試論旅行在《紅與黑》中的意義

王一平

摘要🎿:本文重點分析了《紅與黑》中有關旅行場景的描寫👨‍👨‍👧。在選取了相關片段的基礎上👲,我們將旅行與小說的故事情節、人物形象和主題聯系起來加以分析✅,從而看出旅行在《紅與黑》中所占的份量。《紅與黑》中有關旅行的描寫推動了故事情節一波三折的向前發展。作者借助旅行獨有的特點強化了人物的性格並突出了人物的形象。此外,我們還能夠從旅行的場景中看到作者創作這部小說的最根本的旨意。

關鍵詞🪳:旅行 《紅與黑》 司湯達

 

另類的成長發展小說

——以《威廉•麥斯特》為參照評析施蒂夫特作品《晚夏》

徐慶

摘要:施蒂夫特的《晚夏》在很多方面突破了歌德在《威廉•麥斯特》中開創的成長發展小說的經典模式。《晚夏》中的“漫遊”主題強調的不是不同價值觀的沖突🧑🏻‍🍳、碰撞,而是一種價值觀的壟斷地位,因此主人公的思想在全書中沒有經歷任何變化😑。個人的成長在《晚夏》中並不意味著社會的同步發展🧗🏼‍♀️,因為書中的社會已經十分完美,沒有發展的必要。這表現了施蒂夫特對社會變革的懷疑態度⚖️。

關鍵詞🍌:《晚夏》施蒂夫特 成長發展小說

 

男性氣質的微妙詩學

——霍爾頓•考爾菲德成長歷程的兩難境地

顏虹芳

摘要:在過去的50年裏,美國文學漸為關註並深入探究社會對男性氣質的建構。整個社會逐漸形成一個父權體系傳統框架內關於男性氣質的公式🤚🏼:強硬、獨立🚣🏻、強壯以及感情內斂,然而,傳統框架中依舊顛覆性和超越性因素🚲🔷。本文剖析了美國著名的少年成長小說《麥田守望者》中主人公霍爾頓•考爾菲德對傳統男性氣質建構的認同和質疑。霍爾頓用行動詮釋對自己男性氣質的理解➗,從而成長為一個有責任感,但同時敏感、充滿愛心🧘‍♀️、不以欺淩弱小來彰顯英勇的男人📸🧍🏻。

關鍵詞:男性氣質女性氣質 顛覆 愛

 

美國本土傳統在本土文學中的生存與延續

葉如蘭

摘要😮👳🏻:本土美國人崇仰自然,視之為神聖。通過神話故事和典儀等傳統,本土人表達著對自然和大地的敬仰☝🏻。但匱於書面文學的發展,本土人的傳統和文明自古以來都是以口頭形式傳授🚛。當本土文化傳統日益面臨西方主流文化侵蝕同化之時🕊,一批美國本土作家開始了用文字記錄本土傳統的歷程。萊斯莉•西爾科是這場印第安文學復興的主導力量,本文結合她的作品探討本土傳統的保留和延續♾。

關鍵詞🙍🏽:美國本土傳統神話 典儀 拉古納•普埃布洛 西爾科

 

“女硬漢”凱瑟琳——重析《永別了,武器》的女主角

余書嫻

摘要:長期以來🍁,海明威長篇小說裏的男主角均被尊為“硬漢”👨🏼;而女主角要麽是毀滅男人的蕩婦♏️,如《太陽照樣升起》裏的布萊特,要麽是牽絆男人的癡女,如《永別了,武器》裏的凱瑟琳。本文結合時代與文本,重新分析《永別了,武器》的女主角凱瑟琳,旨在說明:凱瑟琳並非不諳戰爭✣,等待愛♍️、癡於愛🚣‍♀️、死於愛的傳統女性🦬,相反,她諳熟慘烈的一戰,然後以愛療傷、積極求生🔔、雖死猶榮,是那種“可以被毀滅🚇,但不能被打敗”的“女硬漢”🙇🏼‍♀️。

關鍵詞:《永別了🍎,武器》 凱瑟琳“女硬漢”

 

建(虛)構歷史

閱讀拜厄特的《占有:一部羅曼史》有感

袁茂紅

摘要:A. S.拜厄特的小說《占有:一部羅曼史》是她的成名作🦻🏽,也為她贏得了的布克文學獎👩🏿‍✈️。小說將歷史主義和後現代主義並駕齊驅🧏🏿,這樣即增加了文章的可讀性,又增加了敘述的維度🚗。當現在的主人公將過去主人公的故事挖掘出來,人們發現了這與他們以往的知識是大相徑庭的。借此🔹👨🏽‍🎓,拜厄特展示的主題是歷史與歷史撰寫的不確定性👇🏿🧑🏽‍🦳,而且她還試圖解釋這種不確定性⚆,而答案則隱藏在了小說的標題中。

關鍵詞:占有 歷史 歷史撰寫 不確定性

 

不同尋常的傳記🍀:《福樓拜的鸚鵡》之矛盾與遊戲

趙璧

摘要:作為一部後現代小說😡,《福樓拜的鸚鵡》(Flaubert’s Parrot)描繪了一位已退休的醫生喬弗瑞•布萊斯威特(Geoffrey Braithwaite)🧑🏼‍🦲🎊,這位業余的福樓拜研究者被福樓拜小說中和有關歷史中所記載的一只鸚鵡所吸引✌🏼,決定前往這位法國作家的家鄉,來一探究竟。這部半敘事半文學批評的作品圍繞著布萊斯威特隊與福樓拜的研究和思考而展開。整部書具有強烈的歷史感和傳記色彩,主人公布萊斯威特從方方面面向讀者闡明了他對於傳記的看法,即應當如何寫、如何讀以及如何評判一部傳記🧼。主人公通過文字所帶來的種種困境🏩,例如把握歷史的困難,真實與虛構的對立,闡釋與過渡闡釋的界限,生活與藝術,等等👩🏽‍🦲,引導著讀者在閱讀的同時,對這些問題進行獨立思考。作為作者,朱利安•巴恩斯(Julian Barnes)也對在把握知識的過程中♖,傳統的敘事方式所起到的作用進行了拷問。同時,他也在不斷暗示讀者,要學會質疑自稱真實的敘事以及其背後意識形態的作用力🤐。

關鍵詞6️⃣:後現代 歷史表述 真實 主觀性

 

語言和社會文化

付巖

摘要:薩丕爾(Sapir)說“語言的背後是有東西的。而且語言不能離開文化而存在。所謂文化就是社會遺留下來的習慣和信仰的總和,它可以決定我們的生活組織”(Sapir📵,2002)。語言是社會文化的載體,語言反映社會文化;語言是一種文化樣式👮🏽‍♂️,語言塑造社會文化⚓️;語言是該民族洞察世界的樣式,它限定了人類對世界的認識,另外語言通過對世界的範疇化來建構人類世界🤦🏻、塑造社會文化。因此⚅,我們在從事語言研究的同時🏃🏻‍♂️‍➡️,需要把語言和它背後的社會文化背景結合起來♔,只有這樣,“才能格外發揮語言的功能,闡揚語言學的原理” (羅常培,2004)💁🏼‍♂️。

關鍵詞🙆🏿‍♀️:語言 反映 塑造 社會文化

 

論形式語義學

潘佳佳

摘要👮🏽‍♂️:分析哲學的興起代表了西方哲學的語言性轉向,直接推動了一場語言形式化的運動🚴🏿‍♀️,孕育了形式語義學👨🏻‍🏫。分析哲學家主張清晰明確的語言🍇,將現代邏輯運用於語言研究🏌️‍♂️;真值條件語義學與蒙太古語法理論又令形式語義學的發展更進了一步👩🏽‍🍼。雖然這些理論存在一些不足⏭,但這些不足正是形式語義學的發展方向🥫,且形式語義學的實際應用也受到了極大肯定。

關鍵字:形式語義學 分析哲學 真值條件語義學 蒙太古語法

 

論主體間立場研究框架下模糊限製語概念的嬗變與爭議

張雪波

摘要🤵🏿:本文旨在探討模糊限製語在主體間立場研究框架下發展的現狀和存在的爭議。模糊限製語經歷了從傳統的情態系統內的研究到結構層面再到超結構層面研究的一個發展✴️,它的概念不停的被擴充,現在已經是一個十分寬泛的範疇。圍繞模糊限製語主要有兩大爭議:一是界定模糊限製語的界定條件🧚🏿;二是關於模糊限製語的禮貌功能被泛化的問題,有些學者以科學語篇中模糊限製語的作用提出了反駁🧻。

關鍵詞:模糊限製語 情態 主體間立場

 

英語新聞語篇的批評性語篇分析

周靜

摘要✴️:批評性語篇分析認為,語篇是具體化的社會實踐。批評性語篇分析註重對大眾語篇的批評性解讀🚂,以揭示語篇、權力🦶🏽、意識形態之間的關系。新聞語篇是批評性語篇分析的一個重要研究對象💆🏻‍♂️,被認為是“現實的社會建構”🤵🏿‍♀️。本文以《華盛頓郵報》上的一篇新聞報道為例🧝,運用批評性語篇分析的理論和工具◽️,從蘊涵、分類🖍、言語轉述等方面進行具體的解讀🧜‍♀️,以考察作者是如何選擇和使用各種話語手段的,並以此揭示文本背後潛在的意識形態。

關鍵詞:批評性語篇分析 新聞語篇 分類 言語轉述

 

態度系統與艾德娜的情感覺醒

張竹莉

摘要:本文運用評價理論的態度子系統,分析了小說《覺醒》的主人公艾德娜的情感覺醒過程。作者凱特•肖邦對態度資源的使用,表明她同情女主人公🏉,認為婚外之情並非有罪🛟。作者把情感詞,判斷詞與鑒賞詞結合使用,來構建艾德娜的情感覺醒框架👖,使讀者能夠分享那種情緒反應。但是作者忽略了她的意識形態遠遠超前於同時代人之事實。在當時的男權社會👨🏽‍🌾,女人只能是男人的附屬品。她那個時代的讀者因此采取抵製性的態度。她用自己的態度和推斷影響讀者和同時代人的態度和行為的努力,是失敗的🍢,原因在於她對人際意義構建的失誤。

關鍵詞🛸:評價理論 態度系統 覺醒

 

表示禁忌的韓國語諺語調查研究

金韶英

摘要:表示禁忌的諺語和人們的生活有著十分密切的聯系。從表示禁忌的諺語中,可以看該民族的歷史文化♦️𓀖、社會風俗、生活習慣和思考方式的特點。韓國的禁忌語具有特定的語法結構特征和本民族所特有的民俗特征。本文將收集調查現存的表示禁忌的諺語,對語法結構進行分析,列出各方面的表示禁忌的諺語,揭示大韓民族在文化心理上不同於他民族的特點。

關鍵詞:禁忌語 韓國 文化

 

韓國語副詞“또,다시”與漢語副詞“又,再”的對比分析

王璐

摘要🧔🏿‍♀️:副詞是修飾或限製動詞和形容詞🧜🏻、只能充任狀語的虛詞。學會正確地使用副詞,可以大大提高語言水平。但由於副詞在詞類中屬於較為復雜的一類,意義相近的副詞比較難於區分🎩。而且每一個副詞又幾乎都有其特定的用法🤌🏼🌯。因此,對於外語學習者來說🙆🏿,要正確掌握副詞的使用方法,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韓國語副詞“또”“다시”都是固有副詞👨🏻‍🍼🧜,意思相近💪🏽🙉,學習者區分起來本就有一定難度,加之一般教材上只簡單地把“또”“다시”都解釋為“再”,“又”,“再一次”等等。因此學習者在使用時往往用漢語與之生搬硬套,結果產生許多誤用🌩。本文將分別分析“또,다시”和“又,再”內部和互相之間的異同點,然後再總結出兩個語種間的對應關系。

關鍵詞:副詞 韓國語 又 再 對比

 

韓國語俗語淺析

嚴麗

摘要👨‍⚕️:俗語是一種特殊的語言形式。它既是人民大眾在生產💶、工作和生活中得出的知識和經驗的高度概括,又是人民群眾語言濃縮的精華、群眾智慧的結晶。自古以來與中國有著非常密切關系的韓國在悠久的歷史中沉澱下了極其豐富的俗語形式🙅。本文主要針對韓國語俗語的詞匯結構、語義結構👧、句法結構和文化深層結構進行淺析,並進一步對韓漢俗語進行比較,試圖探討學習韓國語俗語的一些捷徑👨🏼。

關鍵詞:詞匯 語義 句法 文化 對比

 

論系統功能語言學核心理論在高校英語專業語法教學中的應用

孫少華

摘要:本文旨在討論系統功能語言學六大核心理論在英語專業語法教學中的應用。研究表明,過去國內對系統功能語言學在英語教學中的應用更多地側重於對閱讀、寫作🛟、聽力等專業技能方面的討論,對專業語法教學的討論並不多見🤽🏽‍♂️🛻。文章認為🌃,系統功能語言學的系統的思想、層次的思想、元功能的思想👨🏽‍⚕️、功能的思想⏪、語境的思想和近似的或蓋然的思想能夠在英語專業語法教學中發揮重要作用。

關鍵詞👨‍👩‍👦:系統功能語言學 英語專業語法教學 核心理論

 

論幽默對詞匯記憶的作用

楊敏

摘要:本文通過小試驗🧑🏿‍⚖️、調查問卷、訪問進行分析研究🙁,探討幽默對英語詞匯記憶的作用。作者提出🈂️,幽默教學能夠加強聯想記憶🧗🏻,幫助學生通過已知信息來記憶新信息。試驗結果表明幽默教學法使新詞記憶更容易。通過比較幽默教學法和傳統教學法影響下不同的遺忘曲線,進一步證明幽默教學法使記憶更牢固持久,並且縮小相對優秀的學生和相對落後的學生之間的差異。

關鍵詞📕:幽默 詞匯學習 聯想記憶 遺忘曲線

 

論詞源解析對大學生英語詞匯發展的影響

趙蓉

摘要:詞源解析在一語習得中被視為學習者詞匯發展的有效策略。近年來,二語研究者也開始關註詞源方面的輸入對於學習者詞匯習得的影響。本研究通過實驗表明對於中國大學生而言關於生詞的詞源知識有助於對這些詞匯的記憶和提取。

關鍵詞💽:詞匯發展 詞源分析

 

戴著鐐銬的華爾茲

——簡析十四行詩翻譯

馮佳

摘要🫲🏼:十四行詩作為西方文學歷史中的一種特殊的詩歌體裁👨🏼‍🏭,以其獨特的形式、風格和韻律表達了文藝復興時期詩人的各種情懷,帶給讀者豐富的情感體驗,本文試從這一詩體的翻譯的角度來剖析當今以翻譯理論和準則是如何在實際中得以體現的👍🏽。譯者以詩歌的主題思想和情感脈絡為導向😮,將文字符號抽離成情感表達的手段🪃🧙🏼‍♂️,從而將十四行詩的澎湃熱情盡數保留。

關鍵詞:十四行詩 莎士比亞 讀者反應論

 

小品文的風格與翻譯

-----析林語堂英譯《浮生六記》

汪文娟

摘要:本文認為林語堂英譯《浮生六記》的成功在於他對原文風格的深刻理解,並盡力在譯文中保留原文的風格。本文討論了風格的含義、要素及在翻譯時保留風格應該遵循的原則和采用的方法。通過對林語堂翻譯《浮生六記》中具體譯例的考察,分析了其翻譯處理手法,認為林譯的成功在於較好地保留了原文的清新的寫作風格。通過對林譯方法的考察🩲,期望能夠對以後的小品文的翻譯及翻譯風格研究起到借鑒作用。

關鍵詞:可譯性 不可譯性 風格 小品文 《浮生六記》

 

翻譯🧭:一種“雙聲”的對話

——解析道格拉斯•羅賓遜的翻譯對話理論

王莉娜

摘要:美國翻譯理論家羅賓遜從翻譯個體的主體性出發,把翻譯看作是在譯者、原文作者和譯文讀者之間展開的一場穿越時空🧗🏿‍♀️♏️、跨越語言文化障礙的“雙聲”對話,揭示了現實翻譯活動的動態性🤹‍♂️、復雜性和多樣性。本文追溯了羅賓遜的翻譯對話理論形成的淵源,對該理論的主要論點進行了分析評判,指出這種對話理論對目前翻譯研究的借鑒意義及其內在局限性,以期促進翻譯理論與翻譯實踐之間的對話、中西方翻譯學者之間的對話🔤。

關鍵詞:翻譯身體學 雙聲 翻譯修辭 翻譯倫理

 

重釋林紓翻譯中的缺陷

——以錢鍾書的《林紓的翻譯》為引

項東

摘要:本文結合錢鍾書先生所寫“林紓的翻譯”一文👩🏻‍🎨,試圖對在傳統視角下林譯的一些缺陷——不諳西文、速譯導致濫譯、大量增刪👆、選材不當——進行剖析🫳🏼,發掘其中的積極元素👎🏼,從另外一個側面來詮釋林紓的翻譯如何協助他達到推介西方文學🪚、啟民救國的翻譯目的。

關鍵詞:林紓林譯 錢鍾書 翻譯缺陷 翻譯目的

 

 “直譯”的缺憾

——淺評徐遲翻譯的《瓦爾登湖》

趙黎明

摘要:在中國♍️,徐遲翻譯的《瓦爾登湖》漢譯本流傳最廣、影響最大,而且一直被推崇為“譯文經典”🙅🏽,但是如果仔細閱讀研究卻發現有很多語言晦澀及誤譯之處。本文針對徐遲先生采用的主要翻譯方法——“直譯”,闡述中國一些現代翻譯家及哲學家對“直譯”的理解和闡釋👮🏽‍♀️,分析徐遲在翻譯《瓦爾登湖》中過分強調字面意義導致誤譯🏸、死譯,以及“直譯”容易導致的一些誤區🦹🏼🧑🏽,從而幫助人們更好的理解欣賞這部世界名著。

關鍵詞🏊🏽‍♂️:《瓦爾登湖》直譯 字譯 誤譯

 

內探其源,外傳其神

——論地名的翻譯

趙露青

摘要🤲🏿:地名翻譯是翻譯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看似簡單🍃,實則暗藏著不少玄機𓀘🦋。地名翻譯有常規可循👯‍♂️,但有時譯者可以超越常規,靈活處理。本文首先分別總結了地名通名與專名翻譯的慣用策略,而後指出👱🏼‍♀️,地名在文本中的功能是影響翻譯策略的深層因素🛥。翻譯以“說明與告知”為主要功能的地名需“內探其源”,而翻譯以“引發聯想👱🏻‍♀️,傳遞言外之意”為主要功能的地名時🫅🏼,“外傳其神”是關鍵。

關鍵詞🏌🏻‍♂️:地名翻譯內探其源 外傳其神

 

小議錢鐘書《林紓的翻譯》

鄭貝爾

摘要:本文主要討論了錢鐘書先生的《林紓的翻譯》一文中所體現出的翻譯理論觀以及林紓的翻譯本身的優點和弊病,具體探究的內容涉及了翻譯的功能👸🏻🤹‍♀️、翻譯過程中錯誤的不可避免性和理想的翻譯等,而林紓的翻譯作品也正是檢驗這些理論的很好例證🧞‍♂️。同時,本文也對錢鐘書先生提出的“化境”這一翻譯的最高境界提出了一些疑問和自己的見解🌪🦯。

關鍵字:錢鐘書林紓的翻譯 翻譯理論

 

超常搭配的韓中翻譯問題初探—以詩歌翻譯為例

韓香花

摘要:國內研究超常搭配的論文中以翻譯學的視角進行研究的較少🐶🔭,而在韓國語領域中,對超常搭配的研究多側重於對隱喻辭格的解釋上🏇🏻。本文主要參考了國內研究超常搭配的成果,以現有的韓國詩歌漢譯為例🍟,對詩歌超常搭配的韓中翻譯方法提出了參考性意見。

關鍵詞:詩歌 超常搭配 韓中翻譯

 

從語言觀的變遷談德語文學翻譯理論的歷史傳統

胡潁川

摘要🧃:在本文中,作者試圖從語文學的視角入手,通過分析“語言”這個概念在德國文學歷史中的變遷過程🚧🛏,整理出一條德語文學翻譯理論發展的線索,一次反映出語言觀在德語文學翻譯傳統中所起到的舉足輕重的作用。

關鍵詞:德語翻譯理論 語文學 語言的定義

Copyright © 沐鸣2平台 -《精彩永续》让乐趣不断延续! 版權所有 滬ICP備20299717號

沐鸣2平台专业提供❕:沐鸣2平台🤔、沐鸣2沐鸣2娱乐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沐鸣2平台欢迎您。 沐鸣2平台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