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
1. 論倫敦國王沐鸣2與伍爾夫女性主義創作思想
作者⛑:朱海峰
摘要🧿⛹🏻♀️:弗吉尼亞·伍爾夫是西方女性主義思潮的先驅👳🏽,她在日記、書信和演講中多次提及自已的女性身份使她不能享有同兄弟們同等的受教育機會,她是在父親的圖書館中博覽群書而自學成才的,因此學界普遍認為伍爾夫的女性主義創作思想與她遭受的教育不公有關。然而,筆者通過考察倫敦國王沐鸣2檔案館文獻🚢,挖掘伍爾夫自1897年至1901年在該校女子系的就讀經歷,發現她這段鮮為人知的高等教育經歷與其女性主義創作思想具有很大的關聯🟥。
關鍵詞:弗吉尼亞·伍爾夫;倫敦國王沐鸣2🌭;女性主義💯;學校教育
2. 世紀回眸:西方當代文論在中國的譯介
作者:盧 婕
摘要:20世紀初以來我國對形式主義🧘🏿♂️、新批評、現象學🪚、闡釋學、接受美學🥬、結構主義🪤、解構主義👩🔬、精神分析、後殖民主義和西方馬克思主義等西方當代文論的譯介經歷了20世紀20年代初到40年代末的發軔與發展、40年代末到70年代末的挫折與低谷和70年代末到90年代末的回暖與復興三個階段。一百年來中國對西方當代文論的譯介是當代“西學東漸”中不容忽視的部分🤴🏼。正視、回顧和總結西方當代文論在中國的譯介過程,有利於認識西方當代文論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的價值和意義🔆,也有利於理性地思考新時期建構中國當代文論體系的方法與方向。
關鍵詞:理論旅行🧕🏿🚒;西方當代文論;譯介
3. 論跨媒介語境下《大都會》的身體符號認知敘事
作者🫷🏿:楊 亭
摘要:唐·德裏羅的小說文本Cosmopolis於2012年被拍成了同名電影。其所呈現的跨
媒介敘事性及非自然敘事屬性得以在“可然世界”裏展現在其讀者👨👨👧、隱含讀者及受眾與
隱含受眾面前。其作者—導演、隱含作者—製片人🫷🏼🤷🏻♀️、顯性敘述者—主角、隱性敘事者—
替補演員以及非自然敘述聲音—配角等等敘事主體就憑借敘述聲音、敘述聚焦和敘述時
間等敘事框架敘寫,從而以身體敘事策略演繹了兩種文本所試圖形塑的原型類型🫄🏼、身份
認同或闕如👩🏿🎤⛹🏽、認知身體符號敘事及其進程乃至忠實性等敘事學、符號學與改編學要件。
關鍵詞: 跨媒介;原型與符號;認知敘事;身體符號敘事
4. 反視覺觀與視覺中心主義——古希臘模仿論的視覺張力解讀
作者:楊向榮
摘要:柏拉圖的反視覺觀念以模仿為基礎🙄,強調藝術的非真實性。亞裏士多德的視覺中心主義選擇摒棄聽覺而同視覺結盟。柏拉圖和亞裏士多德基於視覺觀建構其模仿理論,隱藏在視覺爭論背後的是圖文張力。古希臘關於視覺的討論。為中世紀、文藝復興和啟蒙主義時期的圖文關系討論開創了先河✡️。
關鍵詞:古希臘🔍;視覺中心主義👠🤸♀️;反視覺觀🧑🏽🚒;圖文關系
5. 《聖經》生態倫理新解
作者:李 超、杜麗霞
摘要:人類社會生產力的迅猛發展導致地球生態環境急劇惡化。20世紀出現的生態倫理學便是針對工業革命後現代化生產所導致的生態失衡的嚴重後果而提出的💮。相當長時期以來,有人把現代的生態危機歸因於《創世記》中的“人類中心說”,由此認為《聖經》是造成生態危機的思想根源🧞。本論文結合整部《聖經》文本🏹,細讀這一綿延千年時期內猶太人創作的經典著作中的生態意識及生態思想發展,尤其是結合《創世記》之後的《利未記》⛴、《申命記》和《約伯記》中的生態觀念,對《聖經》中生態倫理意識及其發展給予較為全面的闡釋和新解,反駁片面地把《聖經》當作生態危機思想根源的說法📆🥷🏼。
關鍵詞:聖經;生態倫理;人類中心說🐋;自然
6. 《咆哮女郎》與小冊子關於“女性氣質”的話語協商
作者:楊洋
摘要🦸🏼:《咆哮女郎》是托馬斯•米德爾頓和托馬斯•德克共同創作的一部喜劇。該劇最引人註目之處是兩位劇作家成功地塑造了摩爾這樣一個特色人物🧗🏼♂️。她身穿男裝🙋🏼♀️,行動自由,並且具有獨特的婚姻觀👰🏻。本文將摩爾的獨特之處與當時理想化的女性觀相對照,旨在說明此劇通過質詢理想化的女性觀和反擊厭女思想,進而參與了女子氣質的社會文化建構🧑🏿🏫。
關鍵詞:男女易裝;行動自由;女性氣質;話語協商
7. 基拉爾“模仿欲望”概念的回溯及辨析
作者:陶艷柯
摘要🧑💻:基於對塞萬提斯🫛、斯丹達爾、陀思妥耶夫斯基以及普魯斯特等人的文學文本進行考察🖕🏼,基拉爾提出了“模仿欲望”概念🐥。基拉爾旨在破除各種浪漫主義宣揚的人的自主性神話。運用這樣一個介於社會學和心理學之間的概念💙,基拉爾一方面實現了對傳統柏拉圖模仿觀的解構,推進了模仿傳統在當代的發展;另一方面也表現出與弗洛伊德心理欲望分析的不同👩👧👦,彰顯了其心理闡釋的獨特性🚎。此概念並非無懈可擊,而是存在一定的局限🥻:第一👨🏽🌾,概念定義的模糊性🦸🏼♂️👨🏽✈️;第二🫱🏽,無法涵蓋所有浪漫欲望的變體;第三,欲望三角的片面深刻,即基拉爾試圖結構化的是對人際關系的一種經驗主義的理解🧜♀️🥮。
關鍵詞🦤:基拉爾;模仿欲望;浪漫主義;謊言🏋️;柏拉圖;弗洛伊德🫓🕵🏼♀️;局限
8. 漂泊流亡路📥✊🏻,何處是我家? ——評俄僑作家娜塔利婭·伊裏因娜的《道路與命運》
作者🧼:李新梅
摘要:《道路與命運》是十月革命後流落到中國的俄羅斯僑民作家娜塔利婭·伊裏因娜的自傳體文集。在這部文集中,作者不僅真實地記錄了自己流亡中國的經歷🐛🧑🏻⚕️,而且回憶性書寫了其他同胞的流亡人生和命運,甚至諷刺性書寫了她回國後目睹的蘇維埃國家的負面現象。這部文集堪稱俄羅斯僑民人生和命運的一部圖譜🪜,也是20世紀俄羅斯歷史的一種見證。
關鍵詞:《道路與命運》;娜塔利婭·伊裏因娜🤦🏿♀️;俄羅斯僑民
9. 重塑“阿卡狄亞”🚴🏿:朱厄特短篇小說《白蒼鷺》中的田園“烏托邦”想象
作者:崔永光、文麗
摘要🚣🏿♂️:美國鄉土文學作家朱厄特短篇代表作《白蒼鷺》中凸顯出城市與鄉野、男性與女性👮🏼、科學技術與田園理想等多元價值觀之間的沖突。除朱厄特作品中體現的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意識和女性表達之外,研究視野還可以拓寬到19世紀美洲花園中出現的“機器”意象與懷舊情結,田園理想與技術理性的矛盾性成為朱厄特作品創作中一個重要的核心隱喻🤶🤌。因此🛀🏼,其作品中刻畫出的田園牧歌也不可避免地帶有“阿卡狄亞”式的烏托邦理想色彩。
關鍵詞🫰🏼🎰:《白蒼鷺》🛐;田園意象;阿卡狄亞;烏托邦
10. 講述創傷:馮內古特《五號屠場》的時空解讀
作者:邢葳葳
摘要:被譽為美國後現代經典之作的《五號屠場》以其鮮明的碎片化情節和非線性敘事引起學術界持續不斷的熱議。本文認為, 對馮內古特成功粘合碎片的轉承敘事技巧和作者在非線形敘事中傳達的獨特時空觀還沒有得到應有的關註和重視👳♂️。事實上,這種獨特的時空敘事體恰恰彌補了語言和創傷之間的溝壑👩🏿🏭,給讀者呈現了一種極具體驗感的創傷敘事。本文通過依次分析小說中的(1)非線性時空敘事體 (2)空間化時間位移 (3)心理時空穿越的創傷表述意義,試圖勾勒馮內古特匠心獨具的時空敘事體🧊🙇🏽,和他編織其中的意象內涵,並深入了解這位藝術大師所敘述的創傷世界⛹🏿♂️。
關鍵詞🏄🏿🎭:馮內古特;《五號屠場》;創傷;時空敘事
語言學:
11. 綜述📒:2003年至2013年間巴赫金術語在挪威教育實證研究中的使用
摘要7️⃣🛝:這一綜述主要考察2003年至2013年間挪威教育研究領域的7項研究成果,其研究方法或數據收集及其分析基於或涉及巴赫金術語💜,包括博士、碩士論文(Mastergrad/hovedfag)和期刊文章,主要通過電子數據庫(Bibsys/Oria)檢索而確定。本文對其研究成果進行了總結和整合🏊🏽♀️,以呈現巴赫金術語在實證研究中具體使用的一個基本圖景。這一綜述以“敘事”綜合的形式得以呈現,不但包含對這些研究的總結🆗,也可以被視為對其區別的混合描述(Andrew 2005)。在這些研究中✋🏼,被使用最多的巴赫金術語包括“社會雜語”、“對話主義”、“對話”和“聲音”,時常被整合在霍爾奎斯特對對話主義的探討之中(Holquist 2002)。大部分研究對這些概念的使用不但基於巴赫金原著🎎,也基於對這些概念做了進一步闡釋和發展的其他著作🏝。
關鍵詞:巴赫金 綜述 挪威
12. 認知視角下的外語學習者商務英語拒絕策略研究
作者👱🏿♂️:蔡 晨
摘要🫏:通過對某高校90名非英語專業大學生的商務英語拒絕策略進行語篇補全測試,研究發現👸🏽:(1)學習者的商務英語拒絕言語行為是由19項策略構成的放射狀範疇結構👌🏻🖐🏽,其中“否定要求”策略處於原型地位。(2)語義情境並非是影響“否定要求”策略使用的關鍵因素⬆️,但會影響範疇中各項拒絕策略的分布。(3)不同性別學習者在“否定要求”策略的使用上存在差異。研究結果表明,學習者在商務英語語境下有關拒絕策略的語用認知與語用行為表現出特殊性。最後💛,文章從商務英語跨文化交際教學的角度提出了建議。
關鍵詞🙍🏿♂️:認知視角⚅;商務英語;拒絕策略
13. 從語言目的論看俄語目的義詞語的界定
作者:汪 吉
摘要✧:語言目的論描寫“確立目的”的圖景。從語言目的論角度出發,對目的義詞語的界定是:目的義詞語是與描寫“某人A確立目的P”這一情景直接相關的詞語🤽🏼♂️。“確立目的”階段不要求實現目的的行為,所以從語言目的論角度出發定義的俄語目的義詞語😁,包括表達“意圖”意義的詞語。
關鍵詞🗼🦵🏽:目的;語言目的論;確立目的;目的義詞語
14. 英漢“取得”義動詞與雙賓構式互動差異的歷時分析
作者🙍🏽:胡 泊
摘要:關於英漢雙賓構式的對比研究大都集中於“給予”義雙賓動詞和“給予”類雙賓構式🐷。鮮有學者針對英漢“取得”義動詞與雙賓構式互動的差異進行研究🚫𓀜。本文在構式語法的基礎上,從歷時的角度🤳🏻,嘗試通過追溯雙賓構式在英語和漢語兩種語言中的流變來考察這些差異👎🏼🤾🏿♂️。我們的研究結果表明:從古漢語到現代漢語的演變過程中雖然“取得”類雙賓構式不是典型雙賓構式,但是始終為常見構式👫🏻,因而有相當數量的單音節“取得”義動詞可以參與該構式;而從古英語到現代英語的嬗變過程中,get類“取得”義動詞始終參與廣義“給予”類雙賓構式🍙,obtain類“取得”義動詞參與的三種“取得”義構式逐步消失, 從而不能參與雙賓構式🔶,只能參與介詞構式。
關鍵詞:“取得”義動詞;雙賓構式🏠🚢;歷時分析;格類並
15. 英語公眾演說課堂——一種跨文化外語教學實踐初探
作者♞:時麗娜
摘要🫷:近年來我國外語教學的目標已逐步轉向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要求學習者超越單純的語言習得,擺脫具體文化的束縛,了解各種思維模式和生活方式🔦🐼,具備適應多種社會文化環境的自主學習能力和交際能力🙍🏻♀️。作為跨文化外語教學實踐的一種嘗試,英語公眾演說(EPS)課堂教學具備五大特點,包括以學習者為中心、培養自主學習能力🧙♂️、進行多渠道多層次的語言和文化教學、培養跨文化意識和敏感性➛、開發學習者多種智能等,為我國外語教學提供新的啟發和借鑒🔂⚠。
關鍵詞:英語公眾演說👼🏽🗣;跨文化交際能力🦧;跨文化外語教學
翻譯:
16. 考察中國現代小說早期英譯集《草鞋腳》
作者:許 敏
摘要🌬:提到中國現代小說早期英譯集🧑🏻🦼➡️,學界都知道美國斯諾編譯的《活的中國》。然而,與斯諾同期,同由魯迅🏑、茅盾推薦,同樣由一名美國記者伊羅生編譯的小說集《草鞋腳》卻因未獲及時出版而被學界遺忘了。本研究重拾這段寶貴的史料,以史實為基礎⚆,史論結合為原則☦️,力圖回答以下幾個問題:一👱♀️,追問《草鞋腳》1934年未獲出版以及1974年再版的原因🧚🏽♂️;二,分析書目變動背後的影響因素;三📌,考察《草鞋腳》的翻譯策略🐦。研究發現,編譯者個人的政治意識形態在其未獲出版和書目變動上發揮了直接幹預作用🧏🏿,《草鞋腳》也因此成為社會主流意識形態之外,個人意識形態操控翻譯活動的一個有力佐證,豐富了改寫理論🎈;而兼具異化與歸化特色的《草鞋腳》也足以因其力圖傳遞中國文學與文化的努力而在中國現代文學早期英譯史上占據一席之地。
關鍵詞🦡:《草鞋腳》;伊羅生;編譯者的意識形態;翻譯與時代話語變遷🔬;翻譯策略
17. 戰爭預言詩英譯研究初探——以《推背圖》第39象為例
作者♢:許 明
摘要:《推背圖》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文化典籍,內容多為戰爭預言詩👨🏽⚕️,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但長期以來其英譯問題很少受學界關註。本文在考查了《推背圖》的文化、文學價值和英譯現狀的基礎上🌞,從翻譯目的👩🏻⚖️、譯者解讀和翻譯策略三個方面對此書的三個英譯本進行了初步探索,研究表明三位譯者的翻譯目的均與對戰爭與和平的思考有關;對原文的解讀方法都是從原文中尋找與歷史或未來的對應關系;翻譯策略雖豐富多樣👩🦯,但都存在遺憾之處。最後本文以第39象的戰爭預言詩為例,結合自己的譯文,嘗試以立體翻譯的方法應對《推背圖》英譯,並成功譯出了三位譯者均忽略的韻律和字謎。
關鍵詞:《推背圖》🧑🏻🦽👂🏽;戰爭預言詩;翻譯目的;翻譯策略;立體翻譯
Copyright © 沐鸣2平台 -《精彩永续》让乐趣不断延续! 版權所有 滬ICP備2029971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