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春季號

文學:

 

1. 消聲、言說與成長:馬歇爾的《褐姑娘、褐磚房》研究

 

作者🤵‍♀️:方  紅

 

摘要:本文以消聲與言說為切入點🍰🧽,提出葆拉•馬歇爾的《褐女孩、赫磚房》將少女薩麗娜的聲音置於母親消聲與個體發聲的張力之間🦧;置於種族主義的消聲壓力與黑人發聲努力的張力之間;置於個體自我發聲與巴巴多斯族群發聲雙重需要之間。這一設計不僅成功以女性雙聲言說的變化表現少女的成長;也以叛逆期少女不畏權威、伸張自我寓意種族歧視語境中被消聲女性具有言說能力,體現了兼顧族群發展與女性個人發展的後殖民女性主義立場。

 

關鍵詞:消聲 言說 成長小說 後殖民女性主義

 

2. 英國後騎士時代的娛樂焦慮♖:《亨利五世》的體育政治

 

作者:陶久勝

 

摘要:英國後騎士時代的體育一詞更少意指中世紀以來培養作戰技能的運動項目,其服務人體與政體健康的功能性內涵逐漸被消耗身體與威脅王權的毀滅性意義所取代,更多被神學家和精英人士指稱為非道德的淫亂享樂狂歡與非法的擾亂社會秩序之娛樂。《亨利五世》中的國王亨利使軍事戰爭、王國治理和王室婚姻等一切政治事件娛樂化,把體育變為國王維護個人英雄主義的政治工具與意識形態,與軍事訓練和騎士榮譽無關。斯圖亞特早期國王的娛樂生活印證莎士比亞對劇中亨利的體育書寫🤜🏿,強化了莎士比亞表達的早期現代英國對國王與貴族階層無節製的娛樂給王權帶來政治危機的焦慮。

 

關鍵詞🧛🏻:《亨利五世》🤽🏽‍♀️;後騎士時代➖;體育;都鐸-斯圖亞特;焦慮

 

3. 《道連·葛雷的畫像》🥈:王爾德對語言的反思

 

作者:張俊萍、王澍雨

 

摘要:探討語言自身的敘事性以及語言所構築的世界與現實世界的關系,一般被認為是具有實驗性質的現代🤵🏽‍♂️、後現代小說的一大特征,但19世紀英國作家王爾德創作的唯一一部長篇小說《道連·格雷的畫像》,也同樣具備現代小說的“元語言”☂️、“元敘事”性質。以妙語連珠聞名世界的語言大師王爾德,在這部小說中不僅講述了關於道連·格雷的奇異故事,同時還反思了語言自身的敘事功能、敘事特性,特別是語言如何成就現實𓀅、語言與世界的關系💇🏿、語言怎樣在人的認知活動中起作用等問題🍸🔽。

 

關鍵詞🥒:王爾德👼🏿⛹🏿‍♂️;語言;敘事;道連

 

4. 犯罪文學發展的重要一環:十九世紀初英國新門派犯罪小說

 

作者:陳後亮

 

摘要🍖:“新門派小說”是指在19世紀初風行於英國🤷🏿‍♂️💆‍♀️、以傳奇化的犯罪描寫為主要特征的一類犯罪小說。它從18世紀的哥特式小說和歷史傳奇那裏繼承了很多“煽色腥”元素,又用懸疑和推理為後來偵探文學的興起做好了鋪墊🛗,成為犯罪文學發展過程中的重要一環🎱。因其對犯罪行為的過度浪漫化虛構以及道德立場的含混性💇‍♂️🫄🏽,新門派小說曾長期被評論家視為文學垃圾的代表🏓。但隨著犯罪文學研究的不斷深入,有關它的藝術價值🍿、以及在英國文學史上的地位和貢獻問題,也開始得到重新認識。

 

關鍵詞🧲:新門派;犯罪小說🧑🏻‍⚖️;狄更斯;十九世紀英國文學

 

5. 歷史本真與文本重讀——伍爾夫傳記補遺與研究

 

作者:朱海峰

 

摘要🙆🏻‍♂️:盡管弗吉尼亞·伍爾夫在作品中展現了她的女權主義思想和階級觀念🤾🏿‍♀️,但學界普遍認為她在現實世界中沒有接受過學校教育,也沒有參與當時的社會政治運動,是一位如她丈夫所說的“自亞裏士多德創造了政治動物一詞以來最不具有此特點的人”,因此推斷她的女權主義思想和階級觀念僅局限於文本之中。然而🌚,筆者通過考證發現,伍爾夫曾在倫敦國王沐鸣2女子系就讀🫶🏽,參加過婦女運動,並支持工人階級運動。本文挖掘伍爾夫所參與的政治運動🍜🫃,進而對伍爾夫傳記進行補遺🈷️,並探究其文本中蘊含的政治思想與她本人的政治經歷之間的關聯💇🏼‍♂️。

 

關鍵詞:弗吉尼亞·伍爾夫🦐;倫敦國王沐鸣2🧑🏽‍🌾☹️;婦女運動;工人階級運動

 

6. 欲望之絕——《月亮與六便士》中的佛教思想

 

作者🤺:駱謀貝

 

摘要😅:毛姆寫作《月亮與六便士》之際正是西方發生精神危機之時,在東方宗教填補西方人信仰真空的語境下🫷🏿,該小說成了毛姆持續關註東方宗教和哲學的開端🧑🏼‍🦳🦋。圍繞棄絕欲望這一主題🕴🏼,《月亮與六便士》對高更生平加以重寫❇️,並仿擬了佛陀出家修行的故事,同時在情節進程中融註了深受佛教哲學影響的叔本華有關藝術與死亡寂滅有助於否定生命意誌的論斷⛸,從而對西方現代自我觀念提出了挑戰,毛姆堅信佛教的智慧將為人們解決現代性問題提供啟發和思想資源。

 

關鍵詞:《月亮與六便士》;高更⚖️👴🏽;佛陀;思特裏克蘭德;欲望;生命意誌

 

7. 拾遺補闕:中國古典敘事對熱奈特敘事時間理論的補充和完善

 

作者:邱  蓓

 

摘要💁‍♀️:熱奈特在《敘事話語》中從時序(order),時長(duration)和頻率(frequency)三個方面討論了敘事話語時間和故事時間的關系🤾🏽‍♀️🛴,但是他提出的敘事時間理論並不完善。本文從時序、時長和頻率三個方面剖析西方敘事時間理論未能覆蓋的理論盲區♐️,論證中國古典敘事時間理論如何填補這些空缺。在探討中西敘事時間理論的差異性和互補性的同時🏊🏽,挖掘中西敘事時間理論的文化思想淵源和美學涵義🧗🏿,並提議建構一種融合中國文學敘述特點和西方敘事理論的敘事學。

 

關鍵詞🎀:敘事時間理論;“隔年下種”與時序;“趁窩和泥”與時局🙆‍♀️;“草蛇灰線”與頻率

 

8. 歌德詩劇《伊菲格妮在陶裏斯島》中女主人公的完滿人性

 

作者:王婉贏

 

摘要:詩劇《伊菲格妮在陶裏斯島》是歌德魏瑪時期代表作,凝結了詩人對完滿人性的推崇和呼喚。本文從文本入手🖇,尋找詮釋依據𓀍,著重分析伊菲格妮從待拯救者到自主理性的人的成長,並透過“散文——詩劇”的經典轉向看歌德對完滿人性的執著追求🖐🏼。從而說明歌德借助伊菲格妮的形象塑造人性典範,劇中女主人公掙脫命運論牢籠的自我解放🗃,展現出了接近神性的偉大人性🧑🏻‍🎨,不僅符合啟蒙時期的時代要求,更反映了歌德建立啟蒙社會的政治理想。

 

關鍵字🤳🏿:約翰·沃爾夫岡·歌德  《伊菲格妮在陶裏斯島》  完滿人性

 

語言學:

 

9. 認知語言學視閾下二語習得語言復雜度研究的元分析(1990-2015)

 

作者:張軍(Lawrence Jun Zhang)、王麗萍、吳紅雲

 

摘 要:語言復雜度是認知語言學視閾下二語研究的熱點之一。本文運用CiteSpace這一文獻分析可視化軟件,對國際權威數據庫Web of Science-SSCI核心合集中有關語言復雜度的829篇論文進行深度挖掘,繪製出1990至2015年間語言復雜度研究的文獻共被引知識圖譜、文獻共被引聚類知識圖譜和關鍵詞共現知識圖譜,可視化地呈現了該領域的高影響力文獻、核心領域和熱點課題🫅🏼,旨在對認知語言學理論指導下的二語習得語言復雜度研究進行元分析。研究發現,認知語言學視閾下的語言復雜度主要被應用於任務復雜度研究中;句法復雜度及語言復雜度和流利度與準確度之間的關系是當前國際語言復雜度研究的熱點課題。

 

關鍵詞:認知語言學;語言復雜度;CiteSpace

 

10. 俄羅斯功能語法理論與西方系統功能語言學的意義觀對比

 

作者:姜  宏🥷、祝  晶

 

摘要👱🏻‍♀️:作為功能主義範式的重點研究對象,“意義”在俄羅斯功能語法理論和西方系統功能語言學的學理闡述和研究中都占據十分重要的位置。同屬功能主義♟,兩大流派的意義觀自然有著許多相通之處,譬如二者對意義的本質及其特點認識相同,都註重語境對意義的製約作用。但不同的學理淵源使得二者之間也存有不少相異的地方,譬如二者對意義的闡述和研究視角各有側重,對意義闡述的分量和集中度不同🧑🏻‍🔬♑️。這些相通和相異以及二者對意義觀的研究成果不乏相互借鑒之處,對其進行對比🙆🏽‍♂️,既可以加深我們對“意義”的理解,也可以提高我們對兩大理論的整體認識。

 

關鍵詞🪛:意義 功能語法理論 系統功能語言學 對比

 

11. 情感語音研究的方式與類別

 

作者:馬秋武🐈‍⬛、王  婷

 

摘要👩🏽‍🔬:本文首先對情感語音的聲學與感知研究進行了回顧與評析,然後在此基礎上分析和說明情感語音的語言學與非語言學研究之間所存在的異同📜,並以此闡釋情感語調語言學研究的範圍與目標。

 

關鍵詞🌅:情感語調、聲學、感知、研究方式與類別

 

12. 法國語言學Topoï理論研究

 

作者:吳  瑤

 

摘要👨🏻‍🦼:作為跨學科的研究課題,Topoï理論在20世紀法國由論辯主義代表學者安孔布爾(Jean-Claude Anscombre)在語言學領域中提出並進行了新的論證。安孔布爾將Topoï理論視作分析話語意義時、針對語義和語用問題的整合視角🕤🥺,突顯語用要素對構建話語意義🩹、保持話語連貫的重要作用。他總結了Topoï的三大特點💁‍♂️:作為支撐推理的普遍原則、話語內在語言性以及漸進性🪸。針對句子的隱藏結構,不同於迪克羅(Oswald Ducrot)的復調理論,安孔布爾選擇Topoï來進行闡釋🌈,並從詞入手,論證捆綁在詞匯上的Topoï束。

 

關鍵詞:Topoï  安孔布爾  語用  論辯

 

13. 擬態詞的跨語言考察

 

作者:葉婧婷

 

摘要:本文從跨語言角度🧔‍♂️,對比分析世界語言中擬態詞的分布,考察擬態詞在不同地區分布不平衡的現象。擬態詞分布最集中的地區為亞洲地區和非洲地區。通過考察不同類型語言中的擬態詞⏪🤽‍♂️,我們發現擬態詞和語言類型有對應關系。一般而言,聲調語言和非屈折型語言中擬態詞比較豐富。從認知上看⛏,擬態詞是說話人主觀性的投射,是一種“現場表演”。

 

關鍵詞✋:擬態詞 聲調 屈折 戲劇性

 

14. 網絡醫學健康詞庫(HTF)的建設及其漢化

 

作者:丁  駿

 

摘要:目前正在澳大利亞麥考瑞大學語言學系編撰建設中的網絡“醫學健康詞庫”(Health TermFinder,簡稱HTF)兼備在線平臺和信息工具的身份😨,可供檢索醫療健康術語🧑🏻‍🏭。已經選取了乳腺癌🟣、肺癌等數個疾病詞庫主題🍎。沐鸣2娱乐外文沐鸣2英語系與HTF團隊合作,負責建設該詞庫的漢化版(即英漢雙語化)。本文系統概述了HTF這一新興的詞典類電子信息工具🌷,深入探討了HTF的性質結構、語料組織、用戶界面、以及獨立研編的編撰方針。文章首先剖析了HTF的宏觀結構,即其本質上的歸屬——到底是醫學詞典類還是醫學術語類工具🐍,之後兩部分討論了基於語料庫的詞條挑選方式及微觀結構的設計👩‍❤️‍💋‍👨🧜🏿‍♀️,以及兩者背後以用戶為主導的編撰思想🤽🏼‍♂️,基於詞典學及語言學習多樣模式中的最優原則🩸。第五部分重點介紹了該詞典雙語化合作項目的現狀⛈,第六部分則對未來發展中可能使用的適應性超媒體提出一些設想⁉️。

 

關鍵詞:在線詞典;醫學健康詞庫;用戶主導💅🏽;漢化;適應性超媒體

    ​

15. 基於語料庫的法語異議表達語用策略分析

 

作者🙋:楊曉燕

              

摘要:異議表達是語言交際中的常見行為👱,是話語沖突的表現形式之一。在法語交際過程中,交談雙方在看法產生分歧的時候,會選擇不同的語用策略來表達異議,達到不同的交際目的👐🏽。本文以當代法語口語語料庫的對話為研究數據🩰,對口語中表達異議的會話進程和話語結構進行描述和分析🕐,目的在於考察法語中表達異議的不同語用策略及其使用情況,最後探討對語用策略選擇產生影響的社會變量及因素。

關鍵詞:法語  口語語料庫  異議(désaccord) 語用策略  變量

 

翻譯:

 

16. 試析《中華漢英大詞典》的編纂特色

 

作者:萬江波

 

摘要♡:《中華漢英大詞典》(以下略作《中華》)誕生於全球化大背景下我國致力於發展中國話語、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歷史時期。為滿足新時期要求🪡,《中華》呈現出以下一些編纂特色🧦:第一,奉行“有保留的描寫主義”編纂方針↙️;第二,《中華》是一部收詞覆蓋面較廣的足本漢英詞典;第三,提供音訓、義訓及部分形訓內容🏋🏼‍♂️;第四👨‍🚀,釋義兼顧語義與語用兩個層面🧏🏻‍♂️,力求“超越等值”👨🏼‍🦲。

 

關鍵詞🧜:《中華漢英大詞典》(中華);足本👨‍🦱🫖;形訓;有保留的描寫主義;超越等值

 

17. 《推背圖》在西方世界的譯介和傳播(1867-2017)

 

作者:許  明

 

摘要:《推背圖》是中國重要的古代典籍,在西方世界的譯介和傳播已經有一百五十年的歷史⬅️,經歷了萌芽階段、初步發展階段、緩慢成長階段和多元發展階段🧑‍🧑‍🧒‍🧒。本文旨在通過勾勒和描繪這一百五十年的譯介和傳播史⏱,總結其特點和趨勢,指出當前《推背圖》翻譯研究處於遭受冷落的邊緣地位,以期引起學界對《推背圖》譯介與傳播研究的關註,進而拓寬易學翻譯研究的範圍👩🏻‍🏫,推動以《推背圖》為媒介的中西文化交流♏️。

 

關鍵詞:《推背圖》;西方世界🤟🏼;譯介;傳播

18. 譯介·比較·闡發:艾米莉·狄金森“中國化”的三路徑

 

作者🙆🏽:盧 婕

 

摘要:在過去三十幾年裏🤏🏼,中國學者主要通過譯介、比較研究以及跨文明闡發研究三條路徑助推艾米莉·狄金森的“中國化”之旅。譯介經歷了從文學集的選篇到單行本🌑、到全集的翻譯出版過程;比較研究歷經了“以西揚西”🌉、“以中促西”和“以西彰中”三個階段☝🏻;跨文明闡發研究則主要是以道家🪶、佛教和禪學等東方智慧闡釋狄金森詩歌🚶‍♀️。以譯介為基礎,以比較研究為主力🗺,以跨文明闡發研究為先鋒,中國的狄金森研究因為其背景🤼‍♀️、目的🟣、範式的不同而走出了一條不同於英語世界的狄金森研究之路。中國化之後的艾米莉·狄金森詩歌已經成長為一株不同於美國本土的🟫🧎‍➡️、盛開在中華文苑中的奇葩❤️。

 

關鍵詞😅:艾米莉·狄金森;中國化;譯介;比較;跨文明闡發

 

19. 論德漢互譯基本單位——語元

 

作者:趙誌勇、高鳳蘭

 

摘  要:翻譯基本單位是翻譯實踐和翻譯研究以及翻譯教學中的一個重要話題。本文以思維與語言相互轉換的動態心理過程為研究視角🤽‍♂️,在言語活動理論的框架下對語言學術語——語元進行界說🙎‍♂️🛁。在此基礎上從語元對概念的依存性特征出發論證其作為翻譯基本單位的可能性,並以德漢互譯的翻譯實踐證明其作為翻譯基本單位的可操作性。從而確立語元為德漢互譯的基本單位👏🏽。

 

關鍵詞:語元 概念 翻譯單位

 

20. “求異存同”:翻譯社會學視域下龐德《詩經》譯本再解讀

 

作者:高  博

 

摘要:翻譯社會學認為翻譯具有社會屬性👩🏻‍💼,其本質在於重現他者與自我的關系,途徑是通過還原“自我”與“他者”之間的原初差異並跨越差異,使其產生聯系,形成互動。龐德《詩經》譯本一邊連接他者(源語)💿,一邊連接自我(目的語),彼此彰顯差異🧦,整合互動🏆,體現了翻譯的社會屬性🙅🏻‍♂️。新的翻譯觀彌合了龐譯《詩經》中翻譯屬性與文學屬性的間隙,凸顯了譯本的文化交流屬性,同時它也為我們理解龐德的“創譯”行為提供了新的理論依據。

 

關鍵詞𓀘👫🏻:翻譯社會學🛍;差異;龐德🦾;《詩經》

 

21. 美國漢學家華茲生的詩歌翻譯思想評析

作者:林嘉新

 

摘要🐍:華茲生是中國文學譯介史上的重要翻譯家🧼,提出過許多頗具啟發性與學術性的翻譯思想。本文著手於學術思想史的淵源,全面解析其翻譯思想的譜系與內涵,並輔以翻譯案例檢視其“譯言譯行”的一致性👨🏽‍🦲。研究發現華茲生的詩歌翻譯思想具有強烈的讀者意識,體察了譯詩藝術性、可讀性與闡釋性等接受語境的當下性問題,同時不失對譯詩文獻功能的關照💁‍♀️。在實踐中,華茲生踐行了其譯詩理念🍏,其譯詩不僅較好地傳遞了中國古典文化,也獲得了良好的接受效果。對其詩歌翻譯思想的研究不僅能豐富文學翻譯思想史的譜系👨🏿‍🎤,也有助於我們進一步厘清中國文學對外譯介規律的迷思。

 

關鍵詞🐰:華茲生🔊,詩歌翻譯👩🏼‍🦱,翻譯思想📅🪪,接受語境🚶🏻‍♂️‍➡️,文獻功能

 

22. 《塔納赫》漢譯👨🏽‍🦲⏬、釋經與譯不準原則

 

作者🫰🏼:劉  平

 

摘要:本文以《塔納赫》為基礎👨‍🦽,將“新譯本”、“恢復本”置於與原文以及與“和合本”的對比中,探討聖經漢譯運動試圖回歸或恢復原文的意義在何種意義上可以達成。本文僅從正典以及宗教核心觀念等兩個方面給出自己的探討和回答,認為就信仰對象、釋經以及實踐而論👩‍🦯,三個漢譯本受到譯不準原則的限製而不可能達到百分之百地傳達原文的意思🏌🏽‍♂️。因此,本文認為每部漢譯本都試圖推陳出“新”或“恢復”原文的意思🐪,在這種情況下,每部譯本都是新譯本,每部譯本都是恢復本。

 

關鍵詞:《塔納赫》; 釋經; 譯不準原則; 和合本

 

23. 後結構主義視角下的翻譯研究全景圖——讀《研究翻譯和口譯》評介

 

作者:韓子滿、徐珊珊

 

摘要:《研究翻譯和口譯》是一部翻譯研究綜述類工具書。該書以後結構主義觀點為準繩,對當前翻譯學領域的研究現象和研究方法進行了全局性的掃描。該書理論聯系實際,力圖彌合理論與實踐的鴻溝🎣🙅🏽,註重各種方法論之間的聯系♈️,維護學科內部連貫性。全書結構合理🕵️‍♀️,信息全面📈,具有較強的借鑒價值🙆🏽‍♂️,在研究內容和方法論方面都具有很強的指導性,對不同層次讀者展開翻譯研究有極大幫助。

 

關鍵詞🧓🏽:研究翻譯和口譯  翻譯研究  方法論  後結構主義

Copyright © 沐鸣2平台 -《精彩永续》让乐趣不断延续! 版權所有 滬ICP備20299717號

沐鸣2平台专业提供:沐鸣2平台沐鸣2🪺、沐鸣2娱乐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沐鸣2平台欢迎您。 沐鸣2平台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