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學:
1. 20世紀中期以來美國高校外語教育語種布局的移民人口因素分析
作者:上海外國語大學語言研究院/中國外語戰略研究中心 宮同喜
摘 要:本文通過考察美國高校外語學習者與美國境內各語種移民的數量關系,發現移民人口是影響美國高校外語教育語種分布的重要因素之一。在當前美國社會,高校教授的主要現代外語大都是移民人群使用的祖語;在不同歷史階段,西班牙語等語言學習者數量的變化與移民人口數量變化的趨勢整體一致;在空間分布上,各地高校不同外語學習者的數量與當地該語種的移民數量明顯相關🥏。本文提出,在國際交往⚛️、國家安全🚵🏿♂️、語言自身價值等維度之外✡️,移民人口因素也是20世紀中期以來影響美國高校外語教育語種分布的重要因素之一。
關鍵詞:美國高校外語教育🐆;移民人口🏰;非通用外語
2. “脫歐”背景下歐盟語言規劃的困境與出路
作者🤸🏽:同濟大學 陳宇 沈騎
摘 要🤦:歐盟自成立以來推行多語主義的語言政策,但在落實中官方語言🍡🛎、工作語言🧑🏿、通用語言之間卻存在明顯不對等性,從而給語言意識形態和語言生活實踐帶來困惑乃至沖突🪿。英國“脫歐”無疑將改變英國和歐盟的語言格局,因而重新審視這一政治變遷進程中與語言規劃和語言政策有關的基本命題,顯得尤為重要。本文從英國“脫歐”公投後媒體對歐盟語言政策走向的報道為切入點👷🏿,分析了上述不平等性,認為學界現有的各種單語或多語改革建議均不盡完善🧑💼。後脫歐時代無論英語的功能和地位如何變化📥,歐盟語言規劃治理都將面臨巨大的挑戰。
關鍵詞👵🏻:歐盟,英國“脫歐”,多語製,語言規劃
3. 韓國高校公共外語政策經驗及啟示
作者👩🌾🚣🏼♂️:沐鸣2娱乐 崔惠玲
摘 要:韓國政府根據本國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及時頒布並修訂了外語教育政策和相關法律,投入經費預算📛,鼓勵高校培養具有國際視野、懂得使用多種外語的復合型人才。具備多語教育條件的韓國高校根據國家的政策指導⛵️,積極改革公共外語教學機製,在課程設置、學分安排和獎學資助等方面加強和擴大外語教育,改變“外語教育過度偏向英語且外語語種數量不足”的局面🤾🏿♀️。盡管如此👆,政策和個體學習者之間仍然存在認知隔閡,“英語獨大”的局面短時間內很難得到扭轉。這反過來也可以證明,為了滿足國家的長期發展需要,政府有必要對復合型外語人才的培養進行調控和資助👟。韓國高校的多語教育經驗在我國調整和完善多語教育政策方面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關鍵詞🚲⏏️:韓國高校🧏🏿,教育政策,公共外語,多語教育
4. 中國大學生英西雙語動機探索研究
作者🏊🏼♂️:沐鸣2娱乐 鹿秀川 鄭詠灩
摘 要:本研究聚焦中國高校英語專業學生學習西班牙語的雙外語學習動機,采用定量(Q方法)和定性(訪談)相結合的研究方法🤦🏼,挖掘出兩類不同的動機類型——英語工具型和多元文化型。我們基於數據對兩種動機類型進行了深入探討。英語工具型動機偏向於傳統的“工具型”動機👨🏼,而多元文化型動機和傳統的“融合型”動機有相似之處,但是超越了後者的單語主義傾向♏️🤛🏽,更強調多種語言在學習者動機系統中的整體建構性👞。從研究中我們發現🧙🏿,當學生進行多語學習的時候,如有工具型傾向,那麽英語的工具型動機遠遠大於其他目標語言👩🦱,英語或許會對其他語言產生抑製作用。相反〰️,當學生的學習動機更強調多元文化和多語互融時🤺,英語會變成催化劑,催生出多學一門語言、豐富文化積累的動機。
關鍵詞🦍:雙外語學習⛏;動機研究;英語工具論;多元文化
5. 中國學習者的第三語言塞音感知實驗研究——一項基於感知模型的分析
作者:沐鸣2娱乐 曾婷 劉佳琦
摘 要:本研究針對39名漢語普通話者開展了第三語言(日語或俄語)的清濁塞音感知實驗。學習者擁有約10年英語(二語)學習經歷。研究發現🧎➡️,三語濁塞音感知正確率顯著高於清塞音,且日語學習者的塞音感知結果要優於俄語學習者。通過剖析🛀🏽,我們發現這一結果既與塞音聲學參量VOT值的分布區間有關,又與語言間的塞音音位映射關系相關😍。基於研究結果,本文討論了二語感知模型(言語學習模型、感知同化模型)在三語語音習得研究中進一步細化的必要,為跨語言視域下的三語習得研究提供了新範式。
關鍵詞: 第三語言;塞音感知;跨語言影響🦹🏼♀️;言語學習模型;感知同化模型
文學:
6.《幸運的吉姆》中的新類型“反英雄”及其雙重美學形塑
作者:上海外國語大學文學研究院 張和龍
摘 要:在《幸運的吉姆》中,艾米斯塑造了一個帶有鮮明時代特色的新類型“反英雄”🐹。本文對這一“反英雄”形象重新進行解讀與分析◾️🎁,指出這一形象不同於20世紀英美文學中的其他“反英雄”形象🎖,認為艾米斯的人物塑造藝術不是簡單地回歸經典現實主義💇🏻♂️,而是隱含著對經典現實主義所承載的道德文化與價值觀念的摒棄。此外🧖🏻♂️,艾米斯也在不自覺地挪用或借用現代主義創作技巧,其筆下的“反英雄”是現實主義與現代主義雙重美學形塑下的產物。
關鍵詞🧑🏿🎤:金斯利·艾米斯;《幸運的吉姆》❌;反英雄;現代主義;意識中心
7. 美國韓裔文學:歷史與現在
作者🛌🤟🏽:中國人民大學 郭英劍 張國慶
摘 要👣:美國韓裔文學經歷20世紀上半葉的興起階段、朝鮮戰爭後的發展階段和21世紀的繁榮階段🍔。興起階段的韓裔文學以自傳性小說為主,發展和繁榮階段則小說、詩歌和戲劇全面發展𓀅🧑🏻⚖️。韓裔文學以家國歷史、種族關系、民族/文化身份和家庭關系等為創作題材⇒,吸收借鑒並大膽創新歐美文學傳統,融合韓裔文化元素,在表現形式與寫作技巧上不斷創新。21世紀的美國韓裔文學保持繁榮發展的態勢,並體現出強烈的現實主義指向、人文主義情懷、開闊的創作視野和大膽的藝術創新精神。
關鍵詞:美國韓裔文學;美國文學;移民;歷史🐼;發展
8. 簡·奧斯丁小說中的階級流動性
作者:沐鸣2娱乐 蘇耕欣
摘 要: 奧斯丁小說的所謂保守性並不體現於她對具體階級或階級爬升者的態度,所有階級的人物都可能為其所諷刺🧑🏼🦱;作者處理人物的唯一原則就是他們是否接受她所認同的“托利黨”-鄉紳-國教的價值觀與秩序,這其中包括中產階級暴發戶。其後期的作品顯示,代表這一價值與秩序的階級未必是鄉紳👰🏽,而也可能是中產階級。這或許正是奧斯丁小說的進步性所在。
關鍵詞🔵:奧斯丁;暴發戶;中產階級
9. 肖像畫、記憶與政治想象——論《威弗利》的圖像記憶書寫
作者:上海大學 張秀麗
摘 要: 沃爾特·司各特在其第一部蘇格蘭歷史小說《威弗利》中借助對肖像畫的記憶書寫,實現了對蘇格蘭復雜的政治想象。祖先肖像畫的記憶書寫試圖克服文化斷裂,構建家族/民族文化的連續性👩🏿🍼🧒🏿,反映出司各特重塑蘇格蘭文化獨特性的政治目的。友人畫像的記憶書寫將蘇格蘭的殉道者形象轉化為紀念碑式的圖像符號,在不斷的重構和觀看中生產出意義的動態性,反映出司各特對蘇格蘭民族未來的開放式想象。
關鍵詞:沃爾特·司各特;《威弗利》;肖像畫;圖像👩🏽🚒;記憶
10. 論懷特海德《地下鐵路》中的“後種族”書寫
作者🔚:山東師範大學 翟乃海
摘 要🏊🏿♀️:21世紀之初🔚,“後種族”論爭是一場關於美國種族現狀和未來的大討論,它為美國當代非裔文學的創作提供了重要的時代背景。科爾森·懷特海德獲得國家圖書獎和普利策小說獎的《地下鐵路》借用了新奴隸敘事的敘述程式,對“後種族時代”的種族關系提出了一些新的思考😵💫。作者利用闖入人物意識、時代錯置、真實與虛構並置的手法🚶🏻,拆解和還原了種族歷史中資本主義經濟製度、科學🧖🏻♂️、文化、暴力等因素對黑人的建構過程。同時,作者使用科幻小說和烏托邦小說的技巧,重新想象了黑人民族團結在一起的基礎和共同未來。
關鍵詞:科爾森·懷特海德;《地下鐵路》;後種族⛹🏼♂️;種族書寫
11.《動物之夢》的時空經驗與地方重構
作者:河海大學 胡碧媛 劉娜娜
摘 要:美國西南區域因其混雜的族裔話語、跨域的地區特色、歷史與現代交織、傳統與進步對立統一的雜糅性文化特征,成為美國當代文學界多元文化生產的聚焦場域🛂。被評論界譽為“向西發展的南方作家”的芭芭拉·金索沃,在文學創作中以個體的微觀歷史書寫地方價值,反映西南區域的社會現實與文化景觀🚴🏻♀️。本文以金索沃美國筆會西部小說獲獎作品《動物之夢》為研究對象,論證情感化的時空經驗與地方重建的關聯。地理與精神空間的流動將線性時間重組從而建構循環時間,使人物能夠立足現實🧅,認知過去與未來的辯證關系,重塑個體歷史、消弭身份危機🧑🏫。文本敘事所再現的時空生產🧑🏼🏭、權力結構與地方意識之間的話語模式🎧🚶🏻,反映作者有關生命、時間、空間🐗、區域的現代性思考。
關鍵詞:芭芭拉·金索沃;《動物之夢》🧍🏻🛝;時空經驗;地方重建
12. 神話🎲、反種族主義與創傷👊🏿:《卡彭塔利亞灣》的書寫策略
作者:華東師範大學 王福祿
摘 要🪚:2006年🧔🏿,土著作家亞歷克西斯·賴特憑借《卡彭塔利亞灣》榮膺澳大利亞最高文學獎邁爾斯·富蘭克林獎。小說發生在澳大利亞昆士蘭州北部卡彭塔利亞灣的一個小鎮2️⃣,講述了黑白種族之間、土著部落之間、代與代之間以及土著個體與自我之間的一系列沖突故事。在這部作品中,賴特采用了神話、反種族主義和創傷的書寫策略,從根源上質疑澳大利亞白人的歷史敘事,揭示出長久以來被美化的澳大利亞殖民史,再現了澳大利亞原住民揮之不去的夢魘。本文采用新歷史主義和後殖民主義理論,分析該小說的書寫策略及其隱含的權力話語。
關鍵詞: 《卡彭塔利亞灣》;亞力克西斯·賴特;書寫策略
13.《北與南》中的正義主題
作者:北京大學英語系 納海
摘 要:本文梳理了《北與南》小說中追求的正義的兩條線索👩🏼🦲,分別是工人們為了提高工資而組織的罷工和海上的船員由於不堪船長的淩辱及為了自身的尊嚴而發起的兵變。蓋斯凱爾將罷工寫進故事的主流敘事中,強調了工廠主所堅持的“市場正義”必須與工人要求的“責任正義”互相融合。兵變是用暴力行為獲得正義的方式🧑🏼🔬,因此蓋斯凱爾將其寫進故事的邊緣敘事👵🏼,成為呼應罷工的暗流📅👨👩👧。然而這兩條線索互為對照和闡釋,特別是瑪格麗特冒險將哥哥送走又在警察面前做了偽證的行為,可以說是繼續了哥哥無法完成的暴力抗爭📌。
關鍵詞:蓋斯凱爾;《北與南》;正義👳🏻♀️;罷工;兵變
14. 當代物化社會的隱喻:法國蘭斯喜劇院的《吝嗇鬼》
作者:沐鸣2娱乐 郭斯嘉
摘 要:19世紀末西方戲劇開始現代性轉型⇒,一個很重要的標誌是 “物”在文本與舞臺中的功能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它逐漸由具象(對現實的模仿和再現)走向抽象(作為隱喻符號)😂,即物由生活經驗的再現媒介成為需要解密的符碼🧙🏽♂️🛌🏽,用以呈現主體性消解的人與客體世界之間玄妙幽深的關系🤷🏻。西方戲劇中“物”之功能的轉變不僅表現在新的戲劇創作與演出中,也同樣表現在對古典作品的再演繹中。當代導演在搬演古典作品時,往往通過對物的意義重建和創造性使用來重新闡釋經典,使之具有當代性。法國蘭斯喜劇院-國立戲劇中心於2014年對莫裏哀的古典主義喜劇《吝嗇鬼》的搬演就極具代表性。自1668年問世以來🦸🏻,《吝嗇鬼》往往被視為諷刺極度貪吝之人性的性格喜劇。然而🍤,在蘭斯喜劇院的改編中,對人性中靈魂惡疾的探討讓位於人與物的關系揭示。劇本中本來處於從屬地位的“物”,在此改編呈現中獲得了與主體同等的地位,開始參與甚至隱秘地操控著舞臺上的人,從而直觀地解構和重塑了經典,傳達出導演對當代物化社會以及生活在其中🍺、遺忘了先行的承認關系、將他人物化的群體的深刻觀察與關懷🤰。本文將分析舞臺上的物如何構築出一個從經濟環境到社會關系再到意識形態遭遇多重維度物化的當代社會及被物化思維遮蔽與奴役的人。
關鍵詞:《吝嗇鬼》;物化;承認理論;舞臺演出
15. 重構理解主體——艾麗絲·默多克的閱讀倫理
作者🌂:大連理工大學 徐明鶯 李正財
摘 要:小說家🦞、哲學家艾麗絲·默多克強調文學閱讀的道德品性。文章以默多克對現代哲學自我概念的反思為進路,結合小說《黑王子》🌴,分析默多克對理解主體的重構,從重構之由🧛🏻、之誤、之路三方面揭示默多克的閱讀倫理🆚。首先🫱🏿🦻🏻,重構理解主體始於默多克對存在主義和經驗主義哲學刻畫的還原性自我的批判。還原性自我在理解活動中表現為以自我為中心的讀者,使理解活動成為個體意誌的投射。其次,結構主義哲學徹底消解了實體性自我🫔,構成了重構理解主體的誤區。實體性自我不再👝,使得理解活動成為中性的語言符號借助讀者顯現自身的遊戲。再次,重塑實體的、具有內在生命的自我概念是重構理解主體之路。默多克重塑的自我作為理解主體,在理解活動中對作者、作品、虛構人物和自身做出積極的道德判斷🦷,同時借助藝術作品消除自我、修正前在的道德判斷,使得對文學作品的閱讀和闡釋成為個體讀者的道德訓練。
關鍵詞😙:艾麗絲·默多克👨🏽🍳;《黑王子》👭;閱讀倫理;自我;理解主體
16. 從獨一多樣存在到藝術的多樣性本質——讓-呂克·南希對藝術本質的本體論思考
作者:大連大學文沐鸣2 大連海事大學馬克思主義沐鸣2 王琦 王丹
摘 要:藝術的多樣性,很長時間被看作藝術類別或等級的屬性👨🦱,或者是藝術表現形式的豐富性,而沒有上升到本體論的高度上進行討論👩🏿🏫✮。在《為什麽有多種藝術而非僅僅只有一種?》一文中,南希把“外展”和“部分外在於部分”展開為藝術的多樣性的本質🤹♂️。南希反對把藝術想象為各種感覺🚴🏼♂️,拒絕在藝術的多樣性與感覺的異質性之間建立類同性邏輯🦂。他在感覺的綜合的基礎上發展出“交錯”的概念,發掘了作為各種感覺之交錯的觸覺之於藝術多樣性本質的意義。對於南希,只有當藝術觸及自我、觸及在世存在本身🧔🏼🌄,它才能獲得可觸知的意義👌🏼🪶,這是藝術多樣性的重要來源。因此,對作為藝術本質的多樣性的思考🧉,就是去敞開和外展出在世存在和多種藝術本身的意義。南希這一思想對於重新理解藝術本體及其意義生成方式👴🏼、重新反思藝術終結論都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關鍵詞:藝術;獨一多樣存在📲;多樣性🦴🥬;觸覺👨🏫;讓-呂克·南希
17. 如何認識侵華戰爭時期日本文化人的中國敘事——對兩篇書評的回應與延伸
作者:沐鸣2娱乐 王升遠
摘 要:以北京為方法和認識裝置、以侵華戰爭時期的日本為對象🛁,在方法上呈現出特定政治🙆🏼、文化語境下日本文化人北平題材文本所內含的諸種復雜性及由此發酵而成的多岐性與不確定性是拙著《文化殖民與都市空間》之首要追求📊。這種研究思路對長期以來既有的宏大敘事中因史料涉獵不足、細節掌握不夠而導致的一元化、線性歷史論述之反抗👩🏻🚀。另外👩🏻🎓,這些年學界喜用“作為方法的日本”“作為方法的中國”一類思路來對抗某種普遍性👩🏻🍳、一元化論述。若對新的“一元”缺乏必要的歷史把握🫃🏽👱🏽♂️,結果很可能只是以新的“一元性”代替了舊的“一元性”。
關鍵詞📱:《文化殖民與都市空間》;北平;侵華戰爭;中國敘事;作為方法的日本
18. 引入·拓展·建構——2018年度中國敘事學發展報告
作者🤸🏼♀️:上海交通大學 李亞飛 萬曉蒙
摘 要:2018年度國內敘事學研究持續繁盛。本年度國內敘事學研究呈現出“從引入到拓展,從拓展到建構”的發展模式,體現出“以西映中,突顯本土”的鮮明特征。中國敘事學人在引入和闡發西方敘事理論的同時,重審一系列敘事學經典概念,並在跨媒介、跨文類和跨學科的敘事探究方面積極開拓。此外,中國敘事學研究者以西方經典和前沿的敘事理論為參照,緊隨近年來敘事研究的“跨文化轉向”和“比較轉向”,開啟了中西敘事傳統比較研究的重大工程,並將中國特色敘事理論的建構推向了一個新高度。
關鍵詞🤜🏼:非自然敘事學;詩歌敘事學;中西敘事傳統;中國敘事學
翻譯:
19. 莎劇名稱漢譯的生成與流變
作者:首都經濟貿易大學 朱安博 楊艷玲
摘 要:本文從歷時和共時的角度,對莎劇名稱漢譯的源流進行考辨;從接受美學理論來探究莎劇譯名百年來在中國變遷的途徑和規律,進而分析不同歷史時期莎劇名稱漢譯的差異及成因☠️。通過研究發現🏊🏿♂️,不同社會歷史時期莎劇名稱漢譯隨著讀者的審美與接受習慣發生著變化,有從娛樂性、社會性到學術性發展演化的趨勢,莎劇在中國的地位也隨之不斷被提升,歷經百年變遷而終成為中國翻譯文學經典。
關鍵詞🧙🏽:莎劇;莎劇劇名漢譯🚭;接受美學;生成與流變
20. 製度化譯者探究
作者:中國海洋大學 任東升 高玉霞
摘 要:製度化譯者是指被納入製度化翻譯的譯者🧑🏽🌾,具有“譯者——公務員”雙重角色🫓。本文考察國內外製度化翻譯模式及實踐,探討製度化譯者的內涵、倫理和主體性⛑,以及譯者行為的政治務實性求真表現🐪。文章認為,製度化譯者是翻譯主體研究,尤其是譯者行為研究的應有之義🗓。
關鍵詞👥:製度化譯者;“譯者——公務員”雙重角色🤏;翻譯倫理🧕🏼;政治務實性求真
21. 後翻譯研究時代翻譯研究的特點與趨勢——根茨勒著《後翻譯研究時代的翻譯與改寫》(2017)介評
作者:西南民族大學 焦鵬帥
摘 要:本文從主要內容、閱讀提要和讀後反思等方面對艾德溫·根茨勒著的《後翻譯研究時代的翻譯與改寫》(2017)進行了介評。本文指出後翻譯研究的內涵在於承認跨界改寫和改編作為翻譯的新常態,其本質在於將研究視角從文本內移向文本外之後,探討譯作對接受文化的全方位影響,其目的在於繼續推進翻譯研究向跨學科研究方向發展。其學術背景源於比較文學、世界文學和文化研究👩👦🥸,其理論淵源來源於解構主義🔯、後殖民研究🏦、後現代主義🕣、心理學研究等思想。最後本文指出這種泛化的跨學科研究雖然有助於拓寬對翻譯行為和譯作影響的認識,但也會造成翻譯研究學科界限模糊的危險,需要在閱讀中加以註意。該書可作為翻譯研究和比較文學專業博碩士生閱讀參考書目。
關鍵詞👨🏻🎨:根茨勒🧙🏼♀️;翻譯與改寫;後翻譯研究時代;比較文學
22.《人間詞話》中詩詞碎片化所關涉的翻譯問題
作者:天津師範大學 榮立宇,北京外國語大學 王洪濤
摘 要📏🔆:《人間詞話》中的詩詞呈現出程度不一的碎片化特征,這些碎片化的詩詞在翻譯過程中涉及若幹重要的理論與實踐問題,包括詩詞界限模糊問題、詩學特征再現問題、修辭效果問題👨🏫、語篇連貫問題及互文關系問題。文章從這5個方面對李又安、塗經詒兩個英譯本進行了對比和評析🧑🏼⚕️,指出兩種譯文各自的優劣得失🛤,在為各類文本中碎片化詩詞的翻譯提供方法借鑒的同時🥣,也將碎片化詩詞的翻譯問題上升到理論層面提請學界重視👨🏭🤙🏽。
關鍵詞👨🏼🦳🧑🎄:《人間詞話》;碎片化詩詞;英譯
23. 特殊文學文體的認知焦慮及其翻譯——以《愛瑪》中帶引號自由間接引語的漢譯為例
作者🦅:中國礦業大學外國語言文化沐鸣2 宮薔薇
摘 要:特殊的文學文體形式會給譯者的翻譯提出挑戰🤵🏼♀️,例如《愛瑪》中有一類帶引號的自由間接引語(FIS)就對譯者準確地翻譯設置了難題。《愛瑪》的作者奧斯丁將此類FIS大致用於4種情形:1)話輪開始前的過渡;2)上下文敘述中孤立存在的引語;3)話輪展開👩🦽🧸;4)話輪壓縮。本文考察21個《愛瑪》的中譯本,其中對大部分帶引號的FIS都有準確的把握和處理,個別帶引號的FIS則阻礙了譯者正確把握原文含義。譯者所做出的翻譯選擇間接反映了特殊語境下此類引語偏低的辨識度Ⓜ️,並由此引發譯者的識別焦慮🧩🕵🏻♀️,集體的誤讀趨勢同時也體現了譯者之間的相互影響👸🏽。
關鍵詞:帶引號的FIS;誤讀🆗;譯者的選擇
24. 場域·慣習·改寫——論《受活》法譯本中的方言翻譯
作者🟡:南京師範大學 劉曦,安徽師範大學 李牧雪
摘 要:在《受活》中,閻連科對豫西方言的運用與創用達到極致🚴🏼♀️,給作品帶來獨特的審美效果與藝術張力🙌🏼,但同時對譯者提出了巨大的挑戰。2009年,法國翻譯家林雅翎將其譯成法文👩🏼🏭,書名為Bons baisers de Lénine(《列寧之吻》),獲得了法國讀者的高度關註和普遍認可。本文對《受活》法譯本的方言翻譯進行分析,在此基礎上🔳,根據卡薩諾瓦的場域理論及勒菲弗爾的翻譯改寫理論🍋,考察《受活》法譯本中源語/目標語地位、譯者慣習及贊助人改寫等多方力量的介入與製約。
關鍵詞:《受活》;法譯本;方言翻譯;林雅翎♜;場域
25. 論赤松的寒山詩翻譯對經典的建構
作者:同濟大學 秦思 陳琳
摘 要:韋努蒂的“闡釋模式”認為🔜,翻譯是通過解釋項體現的闡釋。本文在“闡釋模式”觀照下,探討赤松《寒山詩歌集》重譯本對寒山詩歌形式和主題項的重新闡釋及其對寒山詩經典地位的建構作用。寒山詩語言藝術形式及其豐富的禪宗意蘊,構成獨特的詩歌藝術特質📳,為翻譯提供了豐富的解釋項🫅🏿。赤松的重譯本通過對形式和主題解釋項的再選擇,禪詩禪釋👨🏼🍳🧑🚀,回歸超脫忘我的禪宗本源。由此可見,赤松在譯入語文化背景下對寒山作品禪宗意趣的深入闡釋進一步彰顯了寒山詩的禪詩文化身份,從而有力重新建構了它的經典地位。
關鍵詞🧑🎓:經典建構🦌🧯;赤松✊;《寒山詩歌集》🧖🏿;闡釋模式;解釋項
26. 經學、史學、東方學🎈✩:19世紀英文漢學期刊對《尚書》的譯介
作者:山東建築大學 劉立壹
摘 要:當前典籍譯介研究偏重譯著,對期刊所載譯介重視不夠🤳🏿。本文圍繞19世紀英文漢學期刊所載《尚書》譯介,參照獨立發行的譯著🤘🏼🧑🏻🎄,探討這一世紀《尚書》譯介的特點、策略及誤讀誤譯↖️💹,力圖厘清此世紀《尚書》譯介變化之軌跡,並揭示譯者🏇🏼、譯介、思想💂♂️、學術之間錯綜復雜的關系。這一世紀的譯介,前期傾向以史學消解作為經學要籍的《尚書》🦹♀️,而後期則把《尚書》譯介納入東方學視野,但無論哪種譯介,都是譯介者攜西方學術資源切入中國經學的結果。
關鍵詞🩷:漢學期刊;《尚書》🏊🏼♂️;經學;史學👱🏿;東方學
Copyright © 沐鸣2平台 -《精彩永续》让乐趣不断延续! 版權所有 滬ICP備2029971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