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配式分析在句法−語義界面研究中的貢獻與挑戰
作者:青島理工大學 張艷 郭印
摘要:近15年來😑,圍繞句法−語義界面定量研究🛗,歐美語言學界產生了一系列論爭👨🏿⚖️🛎。影響較大的配式分析、吸引−依存法、△P🤳🏽、比值比等研究方法在研究思路和操作方法上各有利弊,需要根據不同的研究目的擇需選用🎙🌥。其中💆♂️,配式分析對詞項與構式的關聯度研究貢獻較大,已形成由配詞分析、區別性配詞分析、共變配詞分析組成的系統分析方法。該方法雖然在近年備受爭議🙏,但是卻為研究者深入探討跨語言中的句法−語義的規律性現象提供了理論啟示和方法借鑒。
關鍵詞🩸:句法−語義界面👨🏼🍳;配式分析;吸引−依存法🧑🧑🧒🧒;△P;比值比
2. 英語不真誠道歉行為的語料庫語用學研究——以“sorry if”句式為例
作者:華東師範大學 竹旭鋒
摘 要:言語的(不)真誠性是語言哲學界的傳統議題。但是👥,以往研究主要關註的是言說者的內在心理狀態,而對於(不)真誠性的外在話語標記形式卻很少涉及🦚。本文以英語中的“sorry if”式話語為具體對象,借助語料庫語用學研究方法™️,通過對BNC語料庫中相關話語進行檢索與分析來探討該句式是否為不真誠道歉行為的典型話語標記🫄🏿,並解釋其內在原因💁🏿。研究發現:1)盡管sorry一詞是典型的道歉行為的言外之力指示方式,但使用“sorry if”句式的話語並非全都是道歉行為;2)在所有道歉話語中,if從句所陳述的是說話人的冒犯行為事實,作為道歉的原因和前提;而if作為一個認識立場標記詞🌶,用來表明說話人對該從句命題內容的不確定性。這種認識立場上的不確定性與不真誠性有關,但並不能就此認定“sorry if”句式為不真誠道歉行為的絕對話語標記形式🍤🫸🏼,應結合具體的道歉類型以及交際語境來確定👷🏻👩🏿🎓。
關鍵詞🧕🏻:(不)真誠性;道歉行為;話語標記;語料庫語用學
3. 漢語tough結構及被動tough結構的生成研究
作者🧒🏻:廣州大學附屬中學 左濤
摘要🪙🌊:本文首先總結當前文獻對英語tough結構句法生成的研究,英語“容易”類形容詞的論元結構研究,以及學者們對類似英語tough結構的漢語對應結構(漢語tough結構)的研究。在此基礎上🚶♂️➡️,論證類似英語tough結構的漢語對應結構(漢語tough結構)。例如➜,“這匹馬很難馴服”,存在話題化,即“容易”類形容詞後動詞的補語被移位到句首的話題位置,而主句主語由空主語pro充當。本文認為漢語“容易”類形容詞是提升謂詞,因此pro由形容詞後提升至主句主語位置🚦。另外,本文提出漢語被動tough結構的句首成分是由形容詞後提升至主句主語位置。
關鍵詞:漢語tough結構;漢語被動tough結構;提升謂詞;話題;空主語
1. 當代西方敘事學史論綱
作者:上海交通大學 尚必武
摘要🏇🐓:盡管當下中外敘事學研究盛況空前,但迄今為止,鮮見有對敘事理論歷時梳理的成果。雖然學界也曾有過關於敘事學史的熱烈討論,但始終未見關於敘事理論發展史的專著。毋庸置疑👨🏽🦰,在敘事學蓬勃發展的當下,如果沒有敘事學史作為參照🔒,這門學科將失去持續發展的歷史基礎。可以說,書寫相對完整的敘事學史既是為了培養敘事學研究後備力量的需要🤽🏽♀️,也是敘事學自身發展的必然要求。繪製當代西方敘事學的發展譜系、辨析敘事學的基本概念💨、梳理敘事學的研究方法和核心流派,不僅有助於在深度上和廣度上全面提升敘事學研究的現有水平,而且通過史論結合的方式,可以在學理上梳理敘事學的源流與發展,在術語概念上澄清相關理論偏誤,為敘事學的持續發展提供有益參照。本文從歷時視角🤷🏻♀️,結合主要理論思潮和核心批評概念🪬,簡要考察敘事學理論在西方半個世紀以來的發展歷程,為敘事學史的撰寫提供一種綱要式的思路🧑🏻🤝🧑🏻🧙🏻♂️。
關鍵詞:敘事學史;分期;前敘事學👰🏿♀️⛹🏼♂️;經典敘事學📈;後經典敘事學
2. “驕傲”的“火車”——更兼容的女性主義敘事視角下的無性主義透視
作者:上海交通大學 林玉珍
摘要👨🏿🚒:《驕傲》與《火車》是艾麗絲•門羅封筆之作《親愛的生活》中兩篇略顯怪異的故事,它們將筆觸伸向無性主義者🏋🏿♀️,關註了兩位男主人公逃避兩性親昵關系的種種表象及其可能原因🧗🏿♂️。運用蘇珊•蘭瑟所構想的更兼容的女性主義敘事學的觀點對敘事聲音及其否定情節進行細致分析👩🌾,將不難發現門羅嫻熟運用了異質敘事和同質敘事手法來再現無性主義人物在特定時空中的事件與行為𓀇,酷兒化的敘事聲音既表現在有顯性酷兒性別身份的文本中,也適用於分析性別含糊的異質敘事文本。否定情節分析表明,雖然門羅故事的目的並不在於構架一個可取代通常性別關系的新性別模式,然而兩則故事都將無性性向主要歸於男性的設定已經表明了作者對女權主義的批評✨。
關鍵詞💾:艾麗絲•門羅;無性主義;蘇珊•蘭瑟🫳;更兼容的女性主義敘事學👨🏽🚒;酷兒化敘事聲音;否定情節
3. 唐•德裏羅創傷小說《人體藝術家》的非自然敘事
作者🙆🏼:江西師範大學 曾燕冰
摘要:唐•德裏羅的小說《人體藝術家》是部典型的非自然敘事文本,值得從敘事學的角度來研究其創傷主題🧑🦰🤾🏿♂️。出於這一原因,本文分析了小說作者在文中所使用的4種非自然敘事特征,即非自然人物、非自然敘事事件與場景、非自然時間和非自然敘事聲音。分析展示🚦,正是這4種非自然敘事特征加深了不可言說的創傷和創傷記憶。
關鍵詞😮: 《人體藝術家》🗒; 非自然敘事❄️; 創傷
4. 平行世界的倫理探索——菲利普·迪克《流吧!我的眼淚》的非自然敘事及其自然化解讀
作者:蘇州科技大學 郭雯
摘要🫳🏻:《流吧!我的眼淚》講述了舉世矚目的電視明星傑森一夜之間淪為無人知曉的平凡人,並進入平行世界尋找自我的故事。“平行世界”呈現出非自然敘事的不可能性,傑森在這個虛構空間內與眾多陌生的他者建構了倫理關系🆗,並產生了物理上🤹🏿♂️、邏輯上和人類屬性上不太可能的非自然情感👩👩👦👦。本文以阿爾貝梳理的自然化解讀策略證明探討小說主題🧑🦽➡️、類比📯、隱喻的可行性,希冀借助真實世界認知框架的自然化解讀來分析非自然敘事功能與意義。一方面,平行世界成為人物建立倫理關系🏂🏽、體驗情緒、訴求身份的倫理環境與場所,具有虛構性和藝術性。另一方面👩❤️👩,自然化解讀能夠幫助理解記憶🛏、身份、情感🗿、主體建構等倫理探索,而真實與虛構的交織也是對後現代人類生存狀態的深層寓言。
關鍵詞:平行世界;非自然敘事;自然化解讀🏗;倫理探索;身份焦慮
1. 文化的物質性——哈代小說中的哥特式建築
作者:杭州師範大學 殷企平 張琰
摘要👧🏿:哈代小說中的哥特式建築,是其精心設計並賦予情感思想👩🏿⚖️、人文精神、審美意義的意象。它除了折射維多利亞時期哥特式建築復興的盛況,還反映了復興背後哈代與羅斯金等人文主義者對於19世紀英國社會轉型時期物質與心靈相分離產生的焦慮🚣🏻。本文結合羅斯金的建築批評,探討《無名的裘德》《非常手段》《遠離塵囂》這3部小說中與哥特式建築相關的修補、墜落、倒置等情節。具有“小說家−建築師”身份的哈代,從歷史、宗教、藝術等角度全面思考了哥特式建築所包含的人與物、物與社會的辯證關系,由此揭示了文化觀念中物質性的重要意義。
關鍵詞✏️:哈代🧣✊🏿;哥特式建築;物質性;文化
2. 威廉·卡洛斯·威廉斯的生態詩歌與道禪思想
作者:同濟大學比較文學與跨文化研究中心 耿紀永 劉巖
摘 要📸:威廉∙卡洛斯∙威廉斯的生態詩歌與中國文化之道禪思想間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詩人在創作中強調不加入任何主觀的修飾而將物之狀態展現出來,與道家所倡導的“物自性”理念極為契合🟡;詩人在創作中以自然的聲音代替人類的聲音⏸,將自我隱藏在自然意象之中,主張萬物有靈👨🏼🔬、人與自然平等的觀念,折射出佛禪思想中“無我”的境界,反映出威廉斯對“有”與“無”之間關系的反思,對反人類中心主義的倡導和對萬物個體生命的尊重👩🏿✈️🩷。中國道禪思想的介入賦予了威廉斯生態詩歌以特殊的精神內涵,推動詩人從意象派向後現代詩風的轉變🚶🏻♀️➡️。
關鍵詞: 威廉·卡洛斯·威廉斯👩🏿🔬;生態詩歌🔴;中國文化;道禪思想
3. “想象”與“現實”之間👨🦼➡️:
華萊士·史蒂文斯隱喻觀的自我論辯
作者:上海外國語大學 王欣 黃珊雲
摘 要:“想象”與“現實”是美國現代詩人華萊士·史蒂文斯詩學思想中的兩大核心概念,也是彼此對立👨🏽、難以調和的兩極👼🏿。通過在詩作和文論中對“隱喻”進行反復探討,史蒂文斯實質上是在試圖尋求詩歌創作中的“現實−想象”平衡。其隱喻觀的表達始終流露出一種哲學化的自我論辯意味,即不斷地對自己的觀點表達質疑、進行重構。在創作早期,史蒂文斯更強調隱喻的“想象性”動機🧑🏼✈️,卻指出了“想象性”隱喻可能造成的表意不確定性危機;在創作後期,他更重視隱喻對“現實”世界本質的映現,卻意識到詩人事實上永遠難以擺脫對“想象”的依賴。史蒂文斯在中國古典詩歌中找到了一種建構“理想隱喻”的可能策略🈶,即包含適度的想象力👨🏭,同時又無限靠近“形而下”的現實世界的隱喻模式。
關鍵詞:華萊士·史蒂文斯✊;隱喻;想象👱🏽♂️;現實;中國詩學
4. 中世紀英國詩人的北歐之行——《喬叟在丹麥》述評
作者:陜西師範大學 張亞婷
摘要🥍:近年來📟,英語文學之父傑弗裏·喬叟的接受史引起學界廣泛關註🤠,《喬叟在丹麥——翻譯與接受史研究,1782—2012》是其中少有的專著🧦。作者艾博·克裏特阿德結合英語語言接受史、歐美經典作家譯介史和英丹關系史,梳理喬叟在丹麥的譯介史和經典化過程,涉及喬叟經典地位的確立史、經典序列的形成史和藝術風格的闡釋史👩🏿💼。克裏特阿德指出👌🏻,英語文化傳播受英語世界和丹麥之間不斷變化的文化關系決定。他展示了不同闡釋群體之間的對話過程和人們的期待視野,而他的研究有助於管窺喬叟和其他歐美經典作家在丹麥甚至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的接受狀況。
關鍵詞:傑弗裏·喬叟;丹麥;接受🏩;英國-丹麥研究
5. 論《心是孤獨的獵手》中的反諷藝術 ——駁“反猶太主義”誤讀
作者:杭州師範大學 田穎
摘要:美國南方現代女作家卡森·麥卡勒斯的小說中有不少猶太人物形象,文本中的相關細節被公眾指責帶有“反猶太主義”的傾向🚴🏼♀️。在一封“公開信”中,麥卡勒斯申辯,這是因公眾不理解她作品中的反諷藝術而引起的誤讀。基於此,本文從麥卡勒斯唯一以猶太人為核心人物的長篇小說《心是孤獨的獵手》入手👮🏽♂️,從文字反諷和結構反諷兩個層面,剖析主人公猶太啞巴辛格的象征意義,以揭示反諷背後這部作品中被忽略的歷史內涵與時代意義。麥卡勒斯借猶太啞巴辛格這個人物👨🏽🏭,不僅客觀地再現了“新南方”種族隔離的現實,而且還對工業浪潮沖擊下的南方種族政治進行了深刻的反思。
關鍵詞:麥卡勒斯🍺;“反猶太主義”誤讀;反諷;種族政治
6. 本·瓊森《變形的吉蔔賽人》中的異位區域書寫與不列顛想象
作者👨🏼🦱:西南大學 王永梅
摘要:本·瓊森宮廷假面劇《變形的吉蔔賽人》是對詹姆士一世關於英格蘭和蘇格蘭“聯合計劃”的檢閱和對大不列顛想象的書寫。作品充斥著大量與吉蔔賽人有關的法律書寫👨🏼💻,與早期現代不列顛“聯合計劃”語境下針對吉蔔賽人身份與活動頒布的公告和法規形成呼應,並指向吉蔔賽人異常活躍的“異位區域”,即邊界等“異常法律區域”和“魔鬼之尻”等“特殊地理區域”。吉蔔賽人在這些區域頗具異質性和顛覆性的活動使他們成為“聯合計劃”中不列顛想象的恰當轉喻,昭示著以“完美聯合”為旨歸的不列顛想象的脆弱與虛妄🧑🏿🔧。
關鍵詞😕💆:《變形的吉蔔賽人》;聯合計劃;法律文獻🖕🏼;異位區域;不列顛想象
7.《帕梅拉》:文學公共領域與道德性
作者:對外經濟貿易大學 胡振明
摘 要🖋🫃🏼:塞繆爾·理查遜的代表作《帕梅拉》是18世紀英國深具影響力的一部文學作品。小說中的女主角帕梅拉憑借個人美德挫敗了意圖不軌的少東家B先生,並促使後者改過自新👩🏿🎨。理查遜的明確的道德說教意圖是在文本中的個人主體性與社會公共性互為建構中實現的👯♂️,文學公共領域的實例由此成型。細究文學公共領域與道德性之間的辨證關系,有助於理解18世紀英國小說融於社會意識建構的實施路徑,也為此時期的文本解讀提供了新的視角。
關鍵詞:《帕梅拉》🏃;文學;公共領域;道德性⛑;
8. 斯蒂芬•哈裏根《阿拉莫之門》中的歷史書寫
作者:四川外國語大學 張健然
摘要🕧👩🏼🎨:《阿拉莫之門》以阿拉莫圍困事件為原型,呈現了德克薩斯獨立革命前後不同的政治權力在美墨邊地的對抗和較量。小說通過揭示歷史人物的“小歷史”,檢視德克薩斯乃至美國民族在19世紀尋求擴張兼並的帝國征服史。同時,小說恢復了阿拉莫的既定歷史敘事中少數族裔的歷史經歷和女性歷史經驗的缺場,將處於官方宏大歷史“邊緣”的“他者”寫回了“中心”,賦予了“他者”參與建構美國民族歷史的權利。《阿拉莫之門》中的歷史書寫表明了歷史真相的多義性👩🏻🦼,也批判了替西進歷史辯護的美國國家意識形態👳♀️。
關鍵詞:《阿拉莫之門》👵🏿;歷史書寫;歷史事件;小歷史
9.《曾經》中的“文化間”愛爾蘭移民社會
作者:沐鸣2娱乐 向丁丁
摘 要🏋🏽:“凱爾特虎”落幕時代的愛爾蘭,托尼獎音樂劇《曾經》以文化間書寫與島內甚囂塵上的民族主義排外思潮對話。移民流散的歷史創傷與移民流入的新近經驗在劇中兩相觀照,消解著對外來者的敵意、無知和刻板印象。在移民“他者”與愛爾蘭社會的互動中,劇作突出多元文化立場間的共享、協商和影響。隨著文化間社會理想圖景的構建💂🏿♀️,封閉靜態的愛爾蘭認同也開始了重新想象。
關鍵詞:《曾經》;移民;文化間主義👮🏼♀️⛹🏻♂️;愛爾蘭
10.《搖擺時光》中作為生命政治形態符碼的舞蹈姿態
作者:上海外國語大學☄️🌳,東南大學 王捷
摘要:紮迪·史密斯《搖擺時光》中的舞蹈主題及不同舞者通過舞蹈所塑造和呈現的迥異姿態,揭示了全球化時代黑人後裔在族裔混雜的社會中特有的閾限生命政治形態。本文旨在分析舞蹈作為少數族裔流散者原生的或異化的生存形態符碼,在閾限的懸置狀態所形成的開放空間裏,如何衍生出具有多維意義的姿態,如何發揮了對抗多元文化社會內在的隱形暴力機製💘🍁,將個體從禁錮狀態中解放出來,構建新型主體範式的政治潛能。
關鍵詞🏔:紮迪·史密斯;《搖擺時光》🧑🏼🚒;生命政治形態;舞蹈😵;姿態
11. 波西米亞的平等與匿名——史蒂文森早期的唯美主義思想與實踐
作者:上海外國語大學 高衛泉
摘要:借由朗西埃的審美−政治學說,本文重新審視了唯美主義以及被排除在唯美主義研究之外的蘇格蘭作家史蒂文森🚵🏼♀️。西方學界唯美主義研究與史蒂文森研究中的劃界傾向,以及藝術他律批判話語與藝術自律批判話語之間的分別,在一定程度上遮蔽了史蒂文森在唯美主義這一以平等與匿名為核心的審美革命中的重要性。本文探討了史蒂文森如何通過對4種思想來源的批判性繼承,構建出波西米亞人的“審美王國”這一審美主義思想,進而指出,史蒂文森將藝術牽引至非藝術的邊緣,使文學獲得了巨大的平等主義的革命力量,這在其早期散文與小說作品中均有體現🤵。
關鍵詞:史蒂文森🈹;唯美主義;朗西埃;平等;匿名
1. 詩歌翻譯,形似而後神似——江楓先生學術訪談錄
作者:華北理工大學 李紹青🧘🏿♂️,中國社會科沐鸣2 江楓
摘要: 本文是對中國“彩虹翻譯終身成就獎”唯一得主、中國“翻譯文化終身成就獎”獲
得者江楓教授的訪談。結合個人的雪萊、弗羅斯特👰🏻♀️、狄金森的詩歌英譯漢成功翻譯實踐體會,闡明了英美詩歌漢譯巨匠江楓先生“形似而後神似”的翻譯主張以及詩人譯詩的翻譯理念,還批判了詩歌不可譯性論。這些真知灼見無疑對於當今詩歌翻譯乃至整個文學翻譯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鑒意義。
關鍵詞: 江楓;詩歌翻譯;形似而後神似
2.《黑奴籲天錄》中的翻譯話語與晚清國族話語傳播
作者𓀜:華中科技大學 王衛平
摘要:近代民族國家的想象大量湧現於晚清時期🛟,晚清翻譯小說在構建現代中國民族國家這一“想象的共同體”中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黑奴籲天錄》出版於國家民族危局之際,其主旨不在於抒寫黑種之悲👳🏿,而在於為“黃種一號”,為“愛國保種之一助”🌆。本文將其置於時代語境中👨🏿🦰,結合譯本的序👩🏼🦲、跋等副文本🦯、文本的敘事學分析及傳播影響研究,從3個方面深入考察譯者通過改寫和操縱在翻譯文本中植入國族想象話語及譯本與時代話語場和意識形態互動呼應😏,幫助構建現代中國的國族身份和社會心理無意識。
關鍵詞:《黑奴籲天錄》🪶;話語;國家;民族
3. 漢英詞典新詞新義翻譯探析——一項基於5本詞典的實證研究
作者:廈門大學 杜開懷
摘 要:雙語詞典涉及翻譯的部分主要是義項和例證。學界對雙語詞典普通條目的翻譯研究較多,而對新詞新義翻譯的關註則比較欠缺🏌🏿♂️🔧。新詞新義條目的翻譯對提高雙語詞典的查得率和適用性至關重要,是雙語詞典發揮翻譯功能的主要載體之一。內向型漢英詞典屬於編碼詞典,其主要功能之一在於滿足用戶從事漢英翻譯活動時的參考需求。本文考察5本主流內向型漢英詞典新詞新義的翻譯處理,發現樣本條目在義項翻譯方面存在著對應詞數量不足及翻譯不當等問題🐛。作者認為🙇🏼♂️,內向型漢英詞典新詞新義的翻譯應該更多地借助語料庫資源,遵循系統譯義的思維,力求提升義項翻譯的完整性和周延性。
關鍵詞:雙語詞典;新詞新義;翻譯;內向型漢英詞典;實證研究
4. 追尋翻譯的多重“聲音”和行動者網絡——以賈平凹小說《高興》的英譯為例
作者:上海財經大學 盧靜
摘要🧑🏻🔧:當代譯學認為,各種錯綜復雜、此起彼伏的“聲音”存在於譯本和翻譯過程中。依據翻譯“聲音”和行動者網絡的整合理論框架👨🏿🚒,本文重點考察了典型翻譯事件《高興》的英譯過程,從分析譯本“聲音”和語境“聲音”到考察譯作生產的行動者網絡,試圖揭示文學文本翻譯生產過程中的“敘事性”。本文提出👮🏿,翻譯“聲音”研究可以為譯本和譯者的社會化研究提供更為建構性的理論框架。
關鍵詞:翻譯“聲音”🏊🏿;行動者網絡;翻譯社會學
5. 文學“他國化”翻譯策略的運用——以晚清域外小說標題翻譯為例
作者:安徽師範大學文沐鸣2 李震
摘 要🙌🏽:基於比較文學變異學研究中的文學“他國化”視角,重點探討晚清域外小說標題翻譯的“他國化”具體表征——似曾相識的小說標題🧷、時代特色的小說“標簽”、別具一格的章節標題,分析小說標題翻譯的變異現象💳,並探究其背後的深層次文化根源。“以夏化夷”族際倫理是一條始終貫穿著晚清士人對待和處理域外文化的主線,影響、控製、甚至決定了他們的翻譯行為和策略。這一探討也有助於我們正確認識當下中國文學🐈⬛、文化典籍“走出去”的困境。
關鍵詞🚺⏏️:“他國化”👬🏻;標題;“以夏化夷”;晚清
Copyright © 沐鸣2平台 -《精彩永续》让乐趣不断延续! 版權所有 滬ICP備2029971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