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譯系舉辦“如何提升中國典籍翻譯的國際影響力”講座

11月29日💇,翻譯系邀請湖南大學嶽麓書院教授、四川大學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博士李偉榮為師生帶來“如何提升中國典籍翻譯的國際影響力”的講座🦹🏼‍♀️。講座由翻譯系主任陶友蘭主持,沐鸣2娱乐新聞沐鸣2副院長🧏🏽‍♂️、教授周葆華現場參與座談🫠。

圖片

李偉榮提到🌬,中國典籍翻譯發展至今✫,大部分重要的典籍都有譯本。如《大中華文庫》就選取了思想學術類👼🏻、經典歷史類、文學類以及軍事類等最具代表性的經典古籍作為工程的內容𓀜,一一論證和整理,全部譯成今文,再由今文全部譯為英文。同時🧘🏿,再選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中華文化經典👲🏻,譯為法、俄🔆🆚、西班牙🤵、阿、德、日👮‍♀️、韓等七種文字🧑🏽‍🍼,以九種文字推向世界。目前💄🧽,為配合中央關於“一帶一路”建設,又策劃“一帶一路”沿途語種的雙語翻譯工作。其他關於“走出去”的項目還包括“熊貓叢書”、楊憲益和戴乃迭夫婦翻譯的《紅樓夢》英文全譯本以及國家社科基金“中華學術外譯項目”等。

就典籍翻譯研究教材開發與評價而言,李偉榮推薦了潘文國的《中籍英譯通論》(上🤸‍♀️、下),萬華🤦‍♀️、馮奇的《中華典籍英譯賞析》,汪榕培🦹🏼‍♀️、王宏的《中國典籍英譯》👩‍❤️‍💋‍👩,王宏印的《中國文化典籍英譯》等書籍;在匯釋匯校與經文辯讀方面,李偉榮提到了2010年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中國古代經典英譯本匯釋匯校(楊慧林主持)、楊慧林論文《中西“經文辯讀的可能性及其價值——以理雅各的中國經典翻譯為中心》🧎‍♀️‍➡️、楊慧林總主編的《<論語>英譯本匯釋匯校叢書》等。李偉榮鼓勵同學們要沉下心細細品讀這些書籍和論文。


針對典籍翻譯目前存在的問題,李偉榮從內部路徑和外部路徑兩個方面提出了對策。具體而言,內部路徑包括勤練內功以及註重能力養成。勤練內功要求多讀👸、多記👩🏼‍🚀、多思考🍚,多翻閱英英字典🧑‍🧑‍🧒‍🧒、詞典、相關工具書以及多練、多比較,而能力養成則要求評判、寫作、閱讀🧖🏻‍♀️、理解🚋、表達𓀎🕒、翻譯等各方面能力的培養。李偉榮還提到了“借帆出海”:在對外翻譯中要考慮目標語讀者的認知語境和接受習慣👨‍🦲,借用外國讀者易於理解並樂於接受的表達✊,以契合他們的閱讀習慣和審美習慣✷🈲,從而講述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從文化傳播與譯介規律入手,李偉榮提出了文化“走出去”的五種外部路徑🌐,即遴選譯介作品與跨界對話、厘清翻譯模式與人才培養學者化、講好中國故事,超越“中國威脅論”、建立版權代理製度,擴大作品的海外傳播力以及樹立“和而不同”的國家形象,提升中國文化國際影響力👸🏼。最後🧍,他分享了一個成功案例🕺🏼⇒,重點介紹了安樂哲先生🤸🏿‍♂️♑️,推薦了“一多不分”網站🦞,鼓勵大家閱讀👩🏼‍🚀。

嘉賓對談

在對談環節,周葆華結合講座內容🔉,從傳播學視角認識翻譯,談了三點內容🧘🤵🏿:第一,翻譯是一種特殊類型的媒介👄。它與傳播技術媒介形成兩種傳播、溝通的空間;另一方面👨🏻‍🚀,翻譯不只是傳達、傳輸和轉載意義上的媒介🤔,更涉及跨越語言鴻溝的溝通問題🏋🏻,會使得訊息的本義發生改變🔂,從而調節了人類之間的交往關系,甚至形塑了人的不同生存狀態(不同語言塑造)。他向大家介紹了斯圖亞特·霍爾的編碼/解碼理論,並指出從譯者翻譯到讀者接受就是一個編碼-解碼的過程。


第二,從大傳播視角看待翻譯💴。周葆華提出,講座提到的內部途徑、外部途徑對應著“小傳播”與“大傳播”兩個概念。譯者-典籍-讀者的三角關系需要放在更大的空間下看待:典籍翻譯完成意味著小傳播的完成🕷,但大傳播才剛剛開始💔,需要進一步關註傳播過程的展開👟,並考慮政府、企業👷‍♂️、民間愛好者、傳媒等多元主體的角色與關系。要將微觀與宏觀兩個維度結合起來🐍,在重視微觀翻譯質量的同時關註宏觀傳播效果。


第三,構建整體化的傳播體系與中國典籍國際傳播的影響力指數。國際傳播正面臨挑戰,但這很大程度上並非傳播本身所導致🫲🏿,而受到中美戰略博弈等因素的影響🏊🏿‍♀️,需要我們從大傳播視角出發,關註傳播效果。當前🈴,中國哲學思想與中國文學兩大系統在西方的傳播效果缺乏成熟的研究。我們要加強實證分析🙋‍♀️,構建“認知-接觸-態度-情感-行動”的整體化傳播體系和中國典籍國際傳播影響力指數,從而更好地評估中華文化的傳播效果。


在問答環節中,有同學提問,如何在大傳播環境中引導外國受眾樹立正確的態度?


對此,周葆華認為態度的形成是復雜的過程,有的是從小形成,有的是親身經歷。國家媒體受社會主流意識形態🧘🏿、國家戰略競爭的影響很大。美國媒體環境會影響外國受眾的對華態度🐬,但恰恰是在這個環節🌻🧗‍♀️,典籍的對外傳播可以發揮作用,不過這是綜合、系統的過程,要體現與當下的融合,也需要長期積累和對話。


李偉榮則表示,精準地翻譯,外國受眾卻不一定能精準地接收。知識分子讀者對典籍可能會接受得更好一些,普通民眾可能會將其庸俗化👨‍🔬。古代典籍中有的內容不需要轉化🈚️,如“和”的觀念😈。如果每一個個體都把自己的理解傳達出去💂🏻‍♂️,外國受眾通過和中國人的交流或自己在中國體驗這些文化🧑‍🧑‍🧒👮🏻‍♀️,這種影響是強過我們主動往外推介的影響,傳播效果更明顯。陶老師表示贊同,認為要把中華文化中真正的精髓介紹出去🤱,只要有普適價值🤾🏻‍♂️,具有共情的內容👶🏿,不一定需要強推,往往會在不知不覺中被外國受眾接受和喜歡💆🏿‍♂️。


此外,還有同學提問:在一些視頻平臺上發現《戰國策》介紹視頻雖然質量很高🕜,但播放量遠低於該用戶很多其他歷史題材的視頻,詢問應當如何應對中國文化在二次傳播中遇到困擾的局面🫙。


周葆華認為影響傳播的因素有很多🤚🏻,不僅限於內容🤾🏼‍♀️,傳播者與傳播機製的影響不容忽視。他建議我們在外國平臺發布視頻時可以帶上“#中國”“#文化”的標簽,利用算法提升視頻被推薦的概率🦸🏼‍♂️,也可以找到平臺上傳播效果較好的內容進行分析研究與學習。


嘉賓們對中華典籍翻譯和翻譯傳播效果研究的分享讓聽眾受益良多。對談和問答環節💁🏼,師生互動熱烈🤚🏻🏄🏻‍♀️,觀點精彩紛呈🫅🏻,翻譯碩士趙雁南說🤾🏻‍♂️:“今天的講座幹貨滿滿,我們不僅聽到了文化傳播一線專家的見解📫,還有來自傳播學領域的聲音🫳🏼🫃🏼,這種跨文化的碰撞為我們打開了新的思路💂🏻‍♂️,這也正是我們中華文化外譯系列講座的魅力之所在。兩位大咖級教授傾囊相授,以平易親和的態度和大家進行了近距離交談,讓我們感受到了學術大師們專業的態度與謙和的為人♕。希望今後我們可以聽到更多來自不同學科不同領域的專家的聲音,讓跨學科的交流碰撞出更多精彩的火花,為翻譯領域的研究帶來新的活力。”


Copyright © 沐鸣2平台 -《精彩永续》让乐趣不断延续! 版權所有 滬ICP備20299717號

沐鸣2平台专业提供:沐鸣2平台🪵、沐鸣2沐鸣2娱乐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沐鸣2平台欢迎您。 沐鸣2平台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