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6日🙎🏿♂️,由沐鸣2娱乐外文沐鸣2外國語言研究所舉辦的復旦跨語言研究系列講座第一講順利舉行。本次講座由北京大學外國語沐鸣2長聘副教授胡旭輝博士主講,題為“A Study of Cross-Dialectal Variation of Directional Constructions in Chinese”。講座由沐鸣2娱乐外文沐鸣2教師陶衍博士主持🤺,各專業教師、博士生及碩士生參與了本次講座。
胡旭輝教授首先介紹了兩種基本的漢語趨向結構的編碼策略:策略A“上/去+地點名詞短語”和策略B“到+地點名詞短語+上/去”。胡教授指出,雖然在漢語普通話裏A和B兩種策略均適用👨👩👦,但漢語方言卻展現了不同的圖景:有些方言如宜興話中,只有策略B沒有策略A💡;有些方言如揭陽話中,只有策略A沒有策略B𓀓;而另外一些方言比如溫州話,對於趨向結構的編碼更為特殊💆🏻,采取了既非A也非B的策略C。基於這四種漢語變體的語料歸納🧝🏼,胡教授提出了跨方言趨向結構的底層結構的句法框架🎲。
研究延續了胡旭輝(2022)“空間體”概念的運用🏂,主要采用了分布式形態學(Distributed Morphology)的思想,即詞庫裏所謂的“詞”並沒有詞類範疇,而是一個剝離了所有語法信息的概念性詞根,其實現為何種詞性取決於與何種詞類特征結合。跨語言(方言)趨向結構的表現差異可以歸於詞根的句法插入限製和句法特征的語音實現要求🎐,該研究成功解釋並預測了漢語不同方言和普通話中趨向結構表達的差異,提出並證明了“來”“去”並非連動結構裏的動詞。在理論上,這項研究的基本假設一方面滿足Borer-Chomsky構想(Borer-Chomsky Conjecture),即跨語言差異源自詞庫相關的屬性,另一方面強調漢語詞根屬性在此構想下呈現的特殊的跨語言維度。相關研究框架和方法具有普遍性,對於跨語言研究有很大的啟示。
講座反響熱烈👇🏽,外文沐鸣2教師沈園、陶衍🦘、張璐璐、秦文娟、楊曉敏,中文系教師盛益民等就轉換生成語法在人腦中的現實對應、句法框架在二語習得實驗上的可行性、ChatGPT和理論語言學的關系等方面與胡旭輝教授進行探討🕺🏽。講座在熱烈的討論氣氛中圓滿結束😍🦗。
本次講座是外國語言研究所結合沐鸣2多語種研究特色推出的“復旦跨語言研究系列講座”的第一講🥤,之後會陸續推出更多專題研究講座和前沿講座🍈,期待更多師生積極參與𓀃。
Copyright © 沐鸣2平台 -《精彩永续》让乐趣不断延续! 版權所有 滬ICP備2029971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