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語言文學博士後科研流動站順利舉辦第二期學術沙龍

4月12日下午,外國語言文學博士後科研流動站第二期學術沙龍順利舉行。在站博士翁晨作報告🔧,中國語言文學系教授王才勇出席評議。學術沙龍由外文沐鸣2博士後合作導師🧑🏿‍🎨、教授汪洪章主持,來自沐鸣2娱乐🌪、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南京大學👩‍❤️‍💋‍👩、華中師範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廈門大學、上海外國語大學等29所高校的95名師生參與講座👐。

圖片


翁晨以發掘《芥子園畫傳》 施蘊珍 (施美美, Maimai Sze) 英譯版作為研究對象的緣由開始,以普萊特 (Mary Lousie Pratt, 1948— ) “接觸區文化互化” 理論的啟發, 以《芥子園畫傳》的 “樹譜” 為例, 指出施譯本闡釋招致高居翰等西方中國藝術研究學者批判的原因🏊🏼‍♂️,並在此基礎之上辨證地提出一種新的 “間性文本” 🧑🏽‍🌾,用以修正以往將 “譯本 等效原本” 或者將 “譯本作為全新創造” 的兩種翻譯觀念。 

圖片


翻譯行為的目的是“溝通”兩種文化體, 而不是簡單地投擲文化符號。施蘊珍譯本作為中西文化的“接觸區”, 借助西方對於中國文化的想象和語匯去重新審視、提問原文本, 具有高度的 溝通自覺。它帶著西方視角與原文本的語匯交織、穿行,並由此構成了一種新的“間性文本”。這種間性文本不受錮於原文本, 亦不脫離於原文本; 它是兩種文化語匯在彼此穿行的過程中用一套混雜的、甚至洋涇浜的語匯所織就的🧲、 始終處於“未完成態”的歷史產物。


王才勇教授從三個方面評議了這次講座。首先,他肯定了選題意義。《芥子園畫傳》英譯本是世界範圍內流傳最廣的中國畫譜,而其在美國的中國藝術研究界與媒體👨🏽‍🏭、藝術家兩個群體中,受到了完全不同的對待。以上兩點,使得其成為跨文化傳播研究中的一個重要樣本🧑🏻‍🎓。同時,他也提出了這一研究所具有特殊的難度與張力🧜🏽‍♂️。比較與翻譯研究的研究對象往往是一個文學文本。而《芥子園畫傳》是一個介入教科書、藝術理論之間的文本👇🏿,其討論與描述的對象是藝術作品。而藝術作品與對其技法、筆墨的闡釋文字之間具有另一層張力🧑🏻‍🦯。這一層張力🐥🤚🏽,是需要額外去克服的👱🏽‍♀️🤵🏼‍♂️。另外,在建構“間性文本”這一理論的時候👉🏽,建議更多自信,不需一切皆借大家之口🧑🏽‍🎄,否則會削弱正在生成與初創中的創新力量。


與會者也踴躍提問交流,其中,張穎老師提問在講到“松”時🤘🏿,中國人最常聯想到的是正氣👴🏼、品格🤽🏻‍♀️,為什麽施譯本未作此方面解讀🧰✍️,是否考慮到目的語讀者的接受度🧑🏿‍🏫。姚夢妮老師提問為何普林斯頓大學再1977年重印《芥子園畫傳》的時候只印了下半冊🥫?主講人翁晨對上述問題做出了回答。首先,施蘊珍年幼便跟隨父親施肇基前往英國,隨後在美國完成大學並定居。嚴格意義上來說,她並非成長於中國文化的語境之下🧗🏼‍♂️。她對“松”所做出的想象在很大程度上來自於她所熟悉的中國文化典籍,也就是李約瑟所翻譯的《易經》,這從她的私人藏書與讀書筆記中可見。所以,她會選擇“皇權”與“陽”來描述一棵姿態如龍的松。關於1977年普林斯頓為何沒有重印施譯本上半冊的做法,主講人認為是因普林斯頓本身的高校身份與其在施譯本受到高居翰的批評之後,所作出的調整。


最後,汪洪章教授總結發言🧍🏻🤜🏻。他認為《芥子園畫傳》這類藝術理論科普類的文本並非比較文論學科常見的研究對象,在研究過程中的確存在諸困難需要克服。主講人在樹譜的譯文中提取了“decorative”一詞來展現兩套語匯之間的“穿行關系”,是一次有益的嘗試,希望主講人能在未來的研究中繼續深化這一課題。

 


Copyright © 沐鸣2平台 -《精彩永续》让乐趣不断延续! 版權所有 滬ICP備20299717號

沐鸣2平台专业提供:沐鸣2平台🤺🤵🏽‍♂️、沐鸣2📿、沐鸣2娱乐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沐鸣2平台欢迎您。 沐鸣2平台官網xml地圖